曹操北伐乌桓的往返行军路线(4)

2024-03-17 06:42     360kuai

皇帝叮嘱新上任的右北平太守李广"弥节白檀,以临右北平盛秋"。"白檀,县名也,属右北平"郡!

曹操征乌桓是奔东北方向的朝阳柳城,放着"路近而便"的"卢龙道"不走,怎么反而向西北绕远几百里去滦平?历代学者都有怀疑,认为那几乎是"南辕北辙,此固势之必无",是绝不可能的。清初的《热河志·卷五十六》:"若从旧说,以汉白檀为今滦平县地,是魏武既出卢龙塞,之乃反折而西行,几于南辕北辙,此固势之必无。且田畴所谓路近而便者,义又安在耶?"《热河志》认为"汉白檀县当在今密云县境",不在塞外的滦平。"承德府属全境,自慕容燕都龙城始有建置可言。越晋以前,上溯周秦,虽邻界北边,縂未入内地疆域,为州郡所不及"(《热河志》卷五十五)。既然白檀县不在滦平,"经白檀"的曹操当然就不会绕道滦平了。而今滦平县,"据《承德府志》记载:'周为东胡地,秦初为东胡地后并入匈奴。汉为匈奴左地(匈奴的东部领域,左方王将的属地。包括蒙古国克鲁伦河流域和内蒙古东部地区),武帝时为塞地(边塞之地),后入乌桓,后汉为乌桓地"。作为"匈奴左地和塞地、后来又沦为乌桓地"的滦平,当然不会是汉朝的白檀县。就连那些认为"白檀为汉县,在今古北口外滦平县"的学者如辛德勇教授,也不认为曹军会绕道滦平:"田畴称卢龙道'近而便'。若经白檀,出卢龙塞后须先西行几百里,再折回东来,南辕北辙,更无近便可言。《田畴传》载田畴献策时称'从卢龙口越白檀之险,出空虚之地';纪实际行程只写'出卢龙塞,历平冈',未及白檀。《武帝纪》云'经白檀'当误"(见辛著《古代交通与地理文献研究·试论宋金以前东北与中原之间的交通》)。陈业新教授也认为"或认为《武帝纪》载'经白檀'有误。'白檀之险'乃卢龙塞外平冈、白檀间大片'空虚之地'"(见陈著《秦汉时期燕蓟地区交通地理研究》)。他们虽然都囿于白檀在滦平的成见,但却都认为曹操绝不会避开经过平泉、平冈的卢龙道,而绕道远走滦平。

关于"白檀之险",应当指白檀遗址今宽城县药王庙村北至平泉一段路,其间公路即汉唐以来古道,傍瀑河岸边。北边还有一岭--冷岭。山河依傍,水流湍急迂回。到平泉往北就平缓多了(见陈烈《西汉白檀县故址考》)。

笔者认为曹操北伐乌桓,走的是"卢龙道"。出卢龙口往北,经宽城(白檀),过平泉(当时是凡城)历平冈(赤峰宁城县甸子镇黑城村),折向东,沿大凌河西支(榆水,在榆树林子附近当时有字县),在今喀左大城子镇(榆水汇入大凌河)东三十里白狼(或谓在镇西),击溃乌桓联军,"追奔逐北",向东北进入朝阳(柳城)。出卢龙口经宽城堑山堙谷五百里到白狼山(到凡城一百八十里,再到平冈九十里,再到白狼山二百多里),又追奔逐北二百里到柳城,共计七百里。"路近而便",与《三国志》的记载完全相符。

《汉书·地理志》虽然将白檀列于渔阳郡下,但没有史实、史迹的支持,而且《汉书·李广传》和《史记·韩长孺传》、尤其孟康注"白檀,县名也,属右北平"也都给与了纠正。那为什么还有人认为白檀在滦平?其根源在《水经注》。《水经注》从地望上把白檀县描绘成滦平:"濡河又东,盘泉(在多伦县)入焉。水自西北,东南流注濡河。濡河又东南,……入安州(治方城,在今隆化县)界,东南流迳渔阳白檀县故城。《地理志》曰:濡水出县北蛮中。汉景帝诏李广曰:'将军其帅师东辕,弭节白檀'者也。"韩安国卒于汉武帝元朔二年,当时汉景帝已经死了十多年了,哪里还能给李广下诏书。而且还把下半句"以临右北平盛秋"给舍掉了。郦氏在论述白檀是在滦平的时候,引用史料不够严谨。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