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梨”后的孔融:巧舌如簧,言行乖张,为自己和全家惹下了大祸

2022-12-10 08:39     360kuai

"孔融让梨",是中国人家喻户晓的故事。

这个故事中的孔融,4岁的时候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自己则专挑小的吃。

这个讲礼貌、知孝悌的乖孩子形象,从此成为天下父母教育孩子的典范。

关于这个故事最早的记载,出自于西晋时期的《续汉书》:

"融四岁,与兄食梨,辄引小者。人问其故。答曰:'小儿,法当取小者。'"

它的完整版本则最早见于《世说新语》。

不过,在《世说新语》中,还描述了另外一个形象的孔融,它完全颠覆了人们的认知。

在《世说新语·言语》篇中,载有这样一个故事。

10岁的孔融跟随父亲来到洛阳。

在洛阳,有一个名叫李膺的名士。他位列当时的"八俊"之首,有"天下模楷"之称。

李膺家门庭若市,许多达人显贵以见到他为荣,因此,即便是像孔融这样的孔子后裔,想要见到他也得提前预约。

小孔融很想一睹李膺的"芳容",但他的做法可谓另辟蹊径。

他没有预约,更没有排队,而是径直来到李府前,张口就说你们老爷家的亲戚来了。

门人不敢怠慢,马上进去通知李膺。

但李膺一看就傻眼了,这小屁孩是自己什么亲戚啊,压根不认识。

但小孔融却振振有词:"我祖上是孔子,你祖上是老子(李耳),当年孔子拜老子为师,所以咱俩是世交嘛!"

如果这孩子不是货真价实的孔子之后,且只有10岁,那八成会被李膺打死。

但眼前这么小一孩子,能不顾那些繁文缛节,以如此新奇(无理)的理由见到了大名士李膺,这也让当时洛阳城内的士大夫们大为叹服。

但是,有一个叫陈韪的官员,偏偏就不喜欢这孩子。他当着小孔融的面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意思是,你这孩子虽然小时候挺聪明,但长大了却未必成才。

结果,小孔融一听就急了,立马反击说:"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意思是,料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言下之意,你陈韪现在就混得不怎么样嘛。

小孔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弄得陈韪哑口无言。

如果说,"孔融让梨"告诉我们孔融从小就是一个孝顺有礼的孩子,那么"小时了了"的典故则说明,孔融虽然聪明,但长大一点的他却长了一副伶牙俐齿,而且得理必然不饶人。

这也为孔融日后的人生悲剧埋下了伏笔。

孔融得罪的这个陈韪,并非什么大人物,但他日后遇到的两个大佬,却是万万得罪不起的,他们分别是董卓与曹操。

孔融年少成名,其仕途也非常顺利。作为孔子二十世孙的他,想不当大官都难。

董卓进入洛阳时,孔融任虎贲中郎将,相当于统领禁军的将领。

虽然这是个武职,与孔融的文人人设并不匹配,但足见他在东汉朝廷的地位。

董卓生性残暴,肆意杀伐,朝廷上下无不战栗,无人敢出来反抗。

唯有以孔融为代表的少数人,敢于出来激烈抨击董卓的暴政。

董卓早就对其动了杀心,但无奈孔融名气太大,不好动手。

于是,他把孔融派到北海国为相。北海国,位于今天的山东昌乐附近,这里黄巾军猖獗,经常攻略州县。

董卓正是要借黄巾军之手,除掉孔融。

孔融是个文人,搞点文教事业可以,要说到打仗,他哪里在行。

结果,黄巾军果然大举攻打北海,幸好刘备出兵援救,才帮助孔融解了围。

董卓死后,曹操迎奉汉献帝,将首都迁往许昌。孔融也被征召到朝廷担任大匠(相当于住建部部长)。

孔融到了首都以后,遇到了自己的新上司曹操。

他们俩在度过了短暂的蜜月期后,关系掉到了冰点。

孔融看清了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本来面目,而曹操则对孔融耿直的个性十分不满。

孔融对付曹操的方法,简单且粗暴,那就是"戏谑"加"嘲弄"!

有一次,孔融给曹操写了一封信,提到了这样一个事情:武王伐纣后,将妲己赐给了周公。

曹操也是读过历史的人,他觉得此事莫名其妙:妲己不是误国的红颜祸水吗?她当年是被杀了,怎么可能被赐给了周公?

孔融说:"以今度之,想当然耳!"

孔融的意思是说,他是拿今天的事来分析过去的,妲己那个时代的事,估计就是这样!

孔融所说的"今天的事",又是指什么呢?

原来,不久前,曹操刚刚击败了袁绍的儿子袁熙,而他的儿子曹丕接着就抢走了袁熙的媳妇甄宓。

这种强娶人家媳妇的做法,为孔融所不齿。所以,他才编出了"妲己被赐给周公"这种荒唐事。

曹操听了,立刻明白这是孔融在编派他。他白白被戏弄了一番。

后来,袁绍的两个儿子逃到了北方的乌桓,为了平定大后方,曹操准备北征乌桓。

孔融出来说,您出征可以顺便把"肃慎不贡楛矢,丁零盗苏武牛羊"这两个大仇报了。

"肃慎"和"丁零"是北方两个古老的游牧民族,"肃慎"曾经不向周天子进贡一种用石头做的箭--楛矢,而"丁零"曾经把汉使苏武困在贝加尔湖牧羊。

这两件事,都是几百年前的陈芝麻、烂谷子,孔融拿它们做曹操出兵的理由,目的当然是羞辱、挖苦他。

曹操是听出来了话外音,可也只能咬碎钢牙往肚里咽。

然而,孔融对曹操的戏谑还在继续。

有一年,因为粮食欠收,曹操下达了"禁酒令",说古代的暴虐之君如夏桀、商纣等,皆因嗜酒而亡国,因此要禁酒。

曹操禁酒,真实意图是节约粮食,只是没有在文字上表述出来。

但孔融却抓住了把柄,写了一篇《难曹公表制酒禁书》,表达了这样两个观点:

第一,古代的英明帝王,也有许多虽好酒但也成事的,这跟禁不禁酒没有半毛钱关系。

第二,夏桀、商纣也因为爱好美女而亡国,那么您为何不把结婚也一起禁止了呢?

孔融的奇怪逻辑,让曹操一时无法反驳,只能苦笑。

但他知道,如果放任孔融这样下去,自己早晚要威严扫地。

于是,他授意手下为孔融罗织罪名,具体包括了谋反、诽谤、交游放荡以及不忠不孝这4条大罪。

据此,曹操判处孔融死刑,立即执行,连他两个不满10岁的小儿子也一起遭殃,上演了"倾巢之下、安有完卵"的悲剧。

4岁的孔融,温良恭俭让;

10岁的孔融,巧舌如簧、伶牙俐齿;

成年的孔融,性情耿直,言行乖张,不知收敛,最终为家庭惹下了滔天大祸。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