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宕渠之战”张郃被张飞打败,假如当时换成张辽,能否逆转战局?

2021-10-02 12:00     360kuai

《三国志》里有记录过,张飞和张郃两人发生过一场战争,由于发生地在于巴西郡的宕渠县一带,故称"宕渠之战",在这一战中,张飞击败了张郃,双方记载结果相同,都是张飞赢张郃输,但过程和成本却大相径庭,其中以《蜀记.张飞传》记载得最为详细:"郃别督诸军下巴西,欲徙其民于汉中,进军宕渠、蒙头、荡石,与飞相拒五十余日。飞率精兵万余人,从他道邀郃军交战,山道迮狭,前后不得相救,飞遂破郃。"

在曹操拿下汉中之后,留夏侯渊、张郃继续蚕食蜀地,迁移人口,成都方面人心惶惶,一听到曹军的消息就朝野震惊,甚至到了"一日数十惊"的程度,后张郃进军至宕渠、蒙头、荡石之处,时任巴西太守的张飞率军前去抵抗。双方于宕渠遭遇,相拒五十多天不分胜负,张飞以正军在正面引诱张郃到八濛山,由于山道狭长,张郃军队无法全面展开,张飞自己率领奇兵万余从"他道"进攻,从中截断张郃军队,使其首尾不能兼顾,最后张郃大败,弃马逐山而逃,到达南郑后身边仅剩十几个亲兵,成都之危遂解。

可以看出,张郃之败是因为中了张飞的诱军之计和吃了地利的亏,将大军从广阔的平原地带移到了行军不便的八濛山中,才会被张飞击破的,张郃善骑兵,在宕渠之战前,他大多是在河北、关中等地势开阔地区鏖战,所以一进入山林四布的巴地之后,就因为不明地利而速败。不过这也给张郃长了一个经验,日后他对地利的因素也愈加重视,击败马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三国志也称赞他"善处营陈,料战势地形,无不如计"。

当时张郃的兵力是多于张飞的,在正面战场上,张飞其实吃了兵力的亏,三巴地区作为成都的北部防御,往后就是绵竹关、剑阁了,再进一步就到成都了,所以张飞才会不惜代价,冒险诱敌深入,再走山路拦截张郃的军队,后面刘备并没有为此而对张飞加官进爵,大概也可以印证了。那既然这样,那把张郃换成张辽、徐晃,再以占据优势的兵力和张飞开打的话,恐怕张飞也撑不住,就算撑住了,损失也很大。

宕渠之败,张郃遇事不定也是一个致命伤,一军主帅被逼得弃马奔山,也看出当时的情况是多么危险了,而遇事稳定刚好就是张辽的优点之一,当初曹操南下征讨荆州,张辽坐镇长社,在大军即将开拔时突然遇到军中士兵谋反夜袭,乱军四处放火,全军皆惊,只有张辽稳如泰山,下令诸军"没有造反者就地安坐",自己率亲兵数十人把守营门等处,谋反放火者一律杀之,才稳定下了局面。

而地利这一块张辽也是占有优势的,曹操讨伐陈兰、梅成时,两人遁入天柱山拒守,天柱山位于庐江郡潜县,"高峻二十余里,道险狭,步径裁通",其险峻危阻不亚于张飞之八濛山,当时诸将皆说不能进入,只有张辽力排众议,执意在山下扎营,并强攻入山,终斩陈兰、梅成,并留下了类似"狭路相逢勇者胜"的豪言:"此所谓一与一,勇者得前耳"。

所以如果换成张辽来对张飞的话,张辽不会顾忌兵力的损失,遇到张飞直接来一场决胜负之战,要知道当时张辽是有这个权力的,而张郃由于受夏侯渊节制,控制兵力损失也是造成他束手束脚的主要原因。张辽和张郃,两人性格虽然都稳,但张郃把稳带到了战场上,总显得有点畏首畏尾的,而张辽一到战场就是拼命三郎的打法,多少次曹操想过撤军,都是张辽力劝强攻才最终获胜的。

而且张辽在战场上最厉害的一点是料敌于先,不管是东海破昌豨,白狼山破蹋顿,逍遥津之战等都是如此,如果张飞在军队布防有所动作的话,很可能会被张辽看出来,使得诱敌之计失败,而就算成功了,那以张辽对山地战的熟络程度来说,张飞也未必能赢得过张辽,何况张辽兵力优于张飞,双方会不会相持五十天还是个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