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位赵宋“官家”:当了最大的“官”,却没守住最后的“家”

2023-07-20 06:59     360kuai

与古装戏、影视剧中千篇一律地称呼皇帝为"陛下""皇上"不同,宋朝臣民口语中更多称呼皇帝为"官家"。宋朝第一位官家是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开启了大宋王朝的历史进程;宋朝的最后一位官家是末帝赵昺,在南宋抗元将士的辅佐下建立了流亡小朝廷,最后兵败、葬身大海。宋朝的十八位官家,在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宋史专家游彪《赵宋》的深入浅出阐述中,轮番上演了一幕幕跌宕起伏的历史情景剧。

想统一,有梦想却没有将梦想变成现实的执着。

作为宋朝的第一代皇帝,赵匡胤在马上得天下。马上的天下的帝王有一个通病,就是想尽可能地扩大领土,最好实现天下大一统,开辟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不世伟业。

黄袍加身

赵匡胤也不例外。皇位未稳的赵胤先是平定李筠、李重进两个军阀割据,接着灭了后蜀、后唐。南征之路相对顺利,极大鼓舞了太祖的统一雄心,但是北伐却一再受挫。直至开宝九年,太祖忽然莫名逝世,宋初的统一之战暂告一段落。

宋太祖可谓宋朝历史上最为雄才大略的皇帝,没有之一。他有胆略、有谋略、有气魄,出色的政治和军事才能既帮助他攻城掠地、稳固政权,也成就了他的一世英名。

从宋朝的历史发展轨迹看,宋祖的逝世,是宋朝的极大损失,也是宋朝走下坡路的开始。因为不管是在疆域开拓上,还是在治国理政上,以后任何一代皇帝都没法与太祖相提并论、同日而语。

雍熙北伐

即便是兄终弟及的太宗赵匡义,也没能继承太祖开创的大好局面,在经历了雍熙北伐的惨败之后一蹶不振。虽然谈不上闻辽色变,但对大辽的作战能推就推、能躲就躲,消极防御成为其对辽作战的军事战略方针。

虽然在宋理宗时也曾创造了收复开封的奇迹,赵宋臣民终于在一个世纪之后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都,但这种期待已久的美好局面只是昙花一现,政治、军事战略的掣肘导致"端平入洛"最终失败。从这以后,宋朝的官家们再也没有踏上故土半步。

做文人,有吟诗作画的风雅却没有大义凛然的气节。

宋朝皇帝骨子里的文学基因不是宋徽宗赵佶独有的,早在大宋第二代皇帝宋太祖赵匡义身上已经体现出来。只不过赵佶以书画闻名于世,独创的瘦金体流传至今,而赵匡义的文学造诣则要逊色很多。

太宗原本也想干一番大事业,以证明自己不比兄长差。但在大辽强大的军事实力面前,太宗甘拜下风,他躺在哥哥打造的江山上,开启了他的艺术人生。他甚至用老子的话为自己辩解:

"朕每读《老子》至佳兵不样之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未尝不三复以为规戒。王者虽以武功克定,终用文德致治。"

宋太宗说得好听,其实只是在逃避而已,他这种打不过就不打的心态同样遗传给了他的子孙后代。比如在靖康之变中被金人软禁的徽宗。徽宗是宋朝官家中最会玩、最昏庸的,同时也绝对是其中艺术天分最高的。他"能书善画,名重当朝",宋人邓椿在《画继》中称赞他的画"冠绝古今之美"。

宋徽宗的瘦金体

然而在金军铁骑长驱直入之时,宋徽宗不是研究谋划、调兵遣将实施反击,而是将皇位直接交给了皇太子赵桓。这种国难当头推脱责任、大敌当前率先跑路的风格,哪有一点文人标榜的君子性格和清风傲骨?

五国城生活模拟场景

在五国城囚禁期间,徽宗依然不忘读书写诗的雅兴,

"彻夜西风撼破扉,萧条孤馆一灯微。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断天南无雁飞。"

诗词作得很好,但只是一味地长吁短叹、顾影自怜,全然没有伺机逃脱、东山再起的雄心。

还有另外一位被掳的官家赵恭帝,被忽必烈安排在吐蕃学习佛法。恭帝终日与青灯黄卷为伴,研究佛法,学习藏文,最终成为一代高僧。赵恭帝勤学苦读是好样的,兴复宋朝却是想也没有想过的。他曾在云游之际作了一首小诗:

"寄语林和靖,梅花几度开。黄金台下客,应是不归来。"

与宋徽宗被囚时是同一种心态:无可奈何花落去,就这样算了吧!

图中兴,有重振王朝的雄心却未能将改革进行到底。

宋朝历史上至少有过两次著名的变革,不论哪一次变革,如果能够顺利推行下去,都会为宋朝创造一个更加光明灿烂的未来。

第一次是变革先行者范仲淹主导的"庆历新政",当权官家是仁宗。当时宋朝内忧外患日益严重,为了巩固统治、富国强民,仁宗大力支持范仲淹,于庆历三年开始了以整顿吏治为核心的新政。新政的实施损害了许多官员的既得利益,实际上赞成的并不多。庆历五年,因为受"朋党"一事的疑忌,仁宗罢免了范仲淹,短暂的变革以失败告终。庆历六年,范仲淹应邀为岳阳楼作记,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虽然壮志未酬,但依然忧国忧民。

王安石变法

第二次重大变革发生在二十四年之后。这次登上历史舞台的改革家是王安石,积极推动变革的官家是胸怀抱负的宋神宗。王安石变法唯一的目标就是为国为民,完全是一片赤诚的报国之心。这也是神宗坚定支持他的重要原因。但,同样因为利益冲突,王安石没能将改革进行到底。

与以往不同的是,宋神宗因为种种原因罢免了王安石之后,并没有停止改革,而是从幕后走向了台前,亲自主持变法。但是,宋神宗再造汉唐盛世的梦想还没实现,就英年早逝。

在这之后,孝宗重振皇权、理宗"端平更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因循守旧的政治风气,国家展现了一些新气象,但已经无法止住宋朝衰败下去的颓势。

想偏安,有心求和却没有摸透贪得无厌的人性。

自从宋太祖之后,整个大宋王朝都呈现一种内敛,直白点说就是认怂的心态,屈指可数有血性的官家也只是因为与敌交战初期尝到了些许甜头,想趁胜追击巩固战果,但无一例外都以失败告终。所以,宋朝的疆域一再"南迁",直至流亡海上。

而在众多求和的官家中,不能不提到宋钦宗。钦宗上任之初,面临的危局就是金人入侵。尽管李纲有效组织了开封保卫战,但钦宗对他猜忌防范,不肯委以重任,一心想屈辱求和。

靖康元年十一月,金兵攻占开封外城。钦宗在宰相等人的陪同下前往金营商谈求和事宜。在金营,堂堂宋朝皇帝受尽屈辱,三日后回来,恍若隔世。

钦宗刚回来,金人就索要金1000万锭,银2000万锭,帛1000万匹。钦宗不敢讨价还价,下令四处搜刮。金人索要骡马,开封府动用重典搜得7000余匹,京城马匹为之一空。金人又索要1500名少女以充后宫,钦宗甚至用自己的妃嫔凑数。

钦宗这么费尽心机地讨好金人,金人满足了吗?金人再次要求钦宗到金营商谈,之后徽宗也被要求去金营,两位官家这一去就再也来没有回来。

事实证明,弱国无外交,军事实力不顶用,皇帝在外交中根本没有发言权。自己的一再忍让只能换来一时的喘息,等待自己的最终是灭亡。

游彪教授师从史学家漆侠先生和王曾瑜先生,潜心研究辽宋西夏和金多年。这部《赵宋》是游教授历年学术研究的丰硕成果。与传统的学术专著不同,这本书以通俗易懂的表述方式,再现了宋朝的十八位帝王跌宕起伏的一生,串起了宋朝从开国到灭亡的三百年历史。这里面,既有君临天下的官家,也有叱咤风云的将相,还有后宫"前出"的女人;既有重大历史事件的真实再现,也有跳不出历史周期律的深刻分析。游教授以一部通俗易懂的《赵宋》,为我们走进宋朝的每一位官家,掀开了历史秘不示人的真相。#读书跨年季##一千个细节还原宋朝#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