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为什么最后下场那么惨,原来是这样。。。。(3)

2025-01-16 13:22  360kuai

后来,刘邦被项羽逼得很紧迫,以至于兵马尽失,于是刘邦急忙跑到了韩信正驻军的赵国,剥夺了韩信的兵权,让他去攻打齐国。于是韩信就率领着兵马去攻打齐国,在途中,有人告知他说郦食其已经将齐国劝降了。但是,韩信认为汉王是光明正大地命令自己去讨伐齐国,然而,郦食其仅仅只是一个谋士,他只是动了两下嘴皮子就把自己的功劳占有了,因此他不愿意退军,就进军攻打齐国。齐王又联合楚国去抵抗韩信。楚国派来的将领,龙且的权利欲十分的强大,他不愿意听从谋士的建议,去耗费韩信的粮食,等到他的士兵没有了力气去战斗之时,再去称着优势去攻击,而非要与韩信急战,因而不仅使得韩信轻而易举的将他击杀,并且没有费多大的力气就征服了齐国。

这是他南征北战的辉煌时期,可是物极必反。功高盖主总不是好事,刘邦不可能使这样一个功劳看起来比自己还要大的人好好的活着,因为他觉得韩信的存在使他的权利与地位时时刻刻处于危险的状态中。

伴随着刘邦的猜忌,韩信迎来了他一生的消极时刻。在他成为齐王之后,过了不久就被刘邦剥夺了这个权利而成为了楚王。即便他成为了楚王,刘邦还是对他放心不下。因此,刘邦便采用了陈平的计划,传言说自己要去巡游南方的云梦泽,那么韩信认为他是好意的,就会出来迎接他,这时候,想把他抓住,简直是易如反掌,只需要一个武士的力量就足够了。于是刘邦就这样做了。韩信当时以为只需要把楚将钟离眜交出来,那么他的性命就可以保住了。但是,当他把钟离眜的头颅交给刘邦时,那些设计好要捉他的人就采取了行动,他的楚王的地位就不保了。"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这是十分自然的现象。等到刘邦把韩信带到京都的时候,就免除了他的罪行(刘邦当时是以韩信要谋反的罪名逮捕了他),然后把他削为淮阴侯。第二次召他进宫,把他的兵权又没收了。后来,他就称病在府中,不愿意再出去了。刘邦曾经和他一同喝酒,他们讨论着将领的才能。刘邦问他:"我能带多少的兵去打仗呢?"韩信说:"您最多可以带十万。"刘邦又问:"那将军您呢?"韩信回答:"臣下带兵的话,越多越好!"虽然这是酒后妄言,但是这仍然使得刘邦对韩信有了很大的防范之心。这就是所谓的"韩信点兵,多多益善"的故事。

韩信把他的最后的希望寄托给了陈豨。因为陈豨此时掌握着兵权,韩信就告诉他,如果他要造反的话,那么韩信一定会在朝中给他做内应来协助他的。等到陈豨造反的时候,高祖亲自去讨伐他,韩信称病就没有前往。他把各衙署所领有的苦役和官奴都放了出来,准备以此来对付吕太后和太子。眼看着事情就要成功了,但是,因为一件小事,使得这所有的一切都付诸东流了。韩信对他的一个家奴十分的不满意,把他关进了牢里并且想要把他杀掉。这个家奴的弟弟就跑去向吕后告密,因此他的计划不得不取消了。吕后采用萧何的计划,让萧何告诉韩信,高祖已经平定了陈豨的叛乱,让他进宫参加宴席。但此刻韩信不愿意进宫,因为在他第一次进宫时,他被贬为淮阴侯;第二次进宫时,他失去了兵权。但是他还是被萧何骗入了宫。

韩信一入宫就被那些埋伏的人抓住了。吕后让那些宫女,把韩信放在一个黑的袋子里,然后用竹尖把韩信扎死了。可怜刘邦曾经向韩信承诺过,让他见天不死,见地不死,见铁不死。这样的承诺,仍然还是保不住他的命啊。功劳太大的结果就会是这样,得不偿失,最终连命都没了。

韩信的一生有很多的可敬之处,但他最终他却输在了他的功劳手里面,也同样输在了他不会能屈能伸这一点上。要保住自己的命,就不能太过招摇,像张良、陈平和萧何等人没有被处死的原因,就在于他们的性格正好与韩信相反,他们懂得隐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