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宋朝一桩五十年拒不昭雪的冤案(6)

2024-04-05 09:42     360kuai

这年十月,史弥远病死,理宗亲政,推行"更化"。按理说,他完全可以把罪责推给故相,洗刷自己,把握住平反昭雪的绝佳契机。但理宗对史弥远感恩戴德,"深欲保全"。洪咨夔在起草归葬诏书时说济王"虽死不朽",史弥远余党碍于其知名度,不便拿他开刀,转而诬指周成子"与谋",将其投入大理寺狱,大理卿徐宣"力辩其非",两人"皆坐贬死"。诚如洪咨夔指出:"上意未回,则天意亦未易回。"如果说,在此之前,史弥远是济王覆盆之冤的元凶;那么,在此以后,理宗就是阻挠冤案昭雪的根源。

端平三年(1236),谏官方大琮再向理宗上疏说:"当年冤案,天地祖宗也察知陛下受挟制;泉壤亡灵也原谅陛下不得已。今将十载,夭毙老妖(指史弥远);端平改弦,威权自出,这难道还不是昭冤雪枉之机吗?"他虽然指责理宗对冤死的济王"牢关固拒,如待深仇",对已故的权相"丁宁覆护,如抚爱子",却仍指望理宗"豁然开悟,特下明诏,正权臣之罪,洗故王之冤,则端平德刑之大者明矣!天心之悔祸有期,人心之厌乱有日,特在陛下一念之间"!然而,理宗依然故我。

这年,行献享礼时又遇雷电雨雹之灾,架阁韩祥、司农丞郑逢辰又牵扯出济王冤案。前者说:"宿草荒阡,彼独何辜?二三臣子劝陛下绍巴陵之后则弗顾。"后者说:"巴陵之死,幽魂藁葬,败冢荒丘,天阴鬼哭,夜雨血腥,行道之人,见者陨涕。"从他俩对赵竑爵位的称呼与葬地的描述,可以推断,端平改葬,既未追复王爵,也没遵用王礼。

嘉熙元年(1237),临安城再次大火,延烧的恰是济王旧邸,太学、武学与宗学的学生联合上书,说这是济王冤魂"为厉之验"。在朝官宦与在野士人也无不认为,这是"故王之冤不伸,致干和气"。殿中侍御史蒋岘为当局帮腔,鼓吹"君臣既定,兄弟不当问"。此言一出,激起了公愤,触犯了众怒,武学生两百余人在刘实甫带领下上书猛攻,把他赶出了御史台。

景定五年(1264),在位四十一年的理宗终于死去。终理宗朝,"群臣泛议,一语及此,揺手吐舌,指为深讳",济王案成为既碰不得也说不得的敏感事件。理宗丢下过一句话:"留以遗后人",他至死也不打算昭雪冤案,铁了心把棘手的难题扔给后代。在济王冤案上,理宗与他的"定策元勋"始终沆瀣一气,因为否定了史弥远,昭雪了冤案,也就动摇了自己统治的合法性。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