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代更迭在我国历史上屡见不鲜,正如罗贯中在《三国演义》开篇写的那句著名的"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中国历史的演进,往往是伴随着一个朝代的毁灭,和另一个朝代的兴起的。尽管中华民族的主体是汉族,但在数千年历史上,中原大地上也存在过不少其他民族建立的政权,如元朝、清朝。
笔者认为,这句话只对了一半,我们要将问题拆分开,分别看看元朝和清朝各自是否重视武功而不重视文治。首先看元朝,北方的蒙古帝国崛起,并将金国、南宋陆续消灭后,就在其疆域基础上建立了元朝。因为是游牧民族出身,蒙古人即使建立了稳定政权,却不知道如何治理,他们对汉文化并不喜爱,也没想着去接受。
当时,原本金国、南宋的汉人知识分子大多得不到重用,这直接体现在了科举考试上。科举是我国封建社会重要的人才选拔方式,但元朝统治者却并不拿它当回事儿,于是,整个元朝,近百年才仅仅办了十六次科举考试,选拔出了一千余不受朝廷待见和重用的"进士"。相比之下,两宋的三百余年中,共产生了两万多名进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