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著名的文字狱,仅仅是发配,并没有要人的命(2)

2021-09-25 19:40  360kuai

在元丰二年(1079),苏轼由徐州调任湖州,在给皇帝上表谢恩的文章中,被人挑出了毛病。苏轼是这样写的"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对于苏轼的这句话,御史是这样理解的,苏轼用"新进"和自己相对,而又将自己"不生事",是不是在暗示"新进"官员"生事"呢?

随后苏轼被从湖州押解回京,关押了起来,当时皇帝正在推行王安石的变法,而随之形成的新旧两党争纷不断,苏轼的主要罪名就是诽谤、诋毁新法。这些御史又从苏轼的其他诗词中找到了一些漏洞。

皇上要推行"青苗法",太好了,苏轼写过"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皇上想要明法整顿吏治,苏轼写过"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却无术";皇上想要兴修水利,苏轼写过"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盐碱地变桑田";皇上还要推行盐禁,苏轼还写过"岂是闻韶解忘味,尔来三月食无盐"

这一一对应起来,苏轼的罪名就坐实了,后来苏轼虽然被营救出来,但一百多天的牢狱生活对苏轼的影响也非常大。后来苏轼被"发配"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这时的苏轼就有了怀才不遇的心思,《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是在这时写的。

除此之外奏邸之狱、车盖亭诗案、同文馆之狱、胡铨奏疏案、《江湖集》案、李光《小史》案等等,都是发生在宋朝的文字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