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关羽不大意能保住荆州吗?(3)

2021-09-24 22:39     360kuai

事实上,孙权早在公元217年鲁肃病逝后,就已经接受了吕蒙的建议,在陆口暗中集结兵力,拉拢关羽部将,为袭取荆州做准备。对此,关羽当然心知肚明。在这样的情况下,关羽拒绝孙权的求婚也就无可厚非了,因为孙权本来就没安好心:关羽若将女儿嫁入东吴,就等于将其变成了孙权日后要挟自己的人质。而对于前述的第二个问题,其核心是对麋芳的处置。麋芳是刘备多年前失散的妻子麋夫人的兄弟。他早年跟着兄长麋竺弃官追随刘备,20多年了,即便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加上皇亲国戚的身份,关羽尽管对他的能力和人品不屑,没有得到刘备的同意,即使手上有刘备授的假节钺,也不便随意任免或调离,既然麋芳都没法给予应有的处罚,又能以什么理由处分罪过比他更轻的士仁呢?而且,刘备入川之后,荆州的精兵猛将多数被调走。关羽手下军事人才缺乏,撤了二人的职,谁又能顶得上去呢?所以,让他们留守要地也是无奈之举。至于关羽从荆州调兵,也不一定真是出于轻视陆逊。襄樊久围不克,蜀军兵力消耗严重。关羽要取得胜利,非从后方抽兵不可。而荆州蜀军本身兵力有限。数月之前,刘备又从宜都等归抽调了部分兵力攻取上庸、房陵、西城三郡。关羽手下兵力更是捉襟见肘。因此,关羽从荆州防吴前线抽兵实为不得已之举。

其实,在孙权下偷袭荆州的最后决心后不久,关羽已经得到了情报。据《三国志·董昭传》记载,孙权确定出兵时间后,曾派人向曹操说明了自己的部署,并要求其保密,不使关羽防备。可是,曹操采纳了谋士董昭的建议,命令徐晃将此事泄露给了关羽,以期孙刘两虎相斗,好让自己坐收渔利。按照董昭的预测,关羽"为人强梁,自恃二城守固,必不速退"。果然,关羽得知这一消息后,没有退兵回援荆州,而是继续攻城。原因倒不是董昭说的关羽性格缺陷,而是别无选择:东吴攻荆州已箭在弦上,而曹军主力又云集襄樊和宛城一带,关羽此时从襄樊撤兵回援,非但时间上来不及,数万大军阵前撤退,一旦遭到曹军追击,有全军溃散之虞。因此,关羽只能孤注一掷,力求在南郡和公安失守以前拿下襄樊,震慑孙权。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虽然关羽在处理对吴关系和荆州防务上有欠妥当的地方,授人以柄,但是他的行为也确实为形势所迫,荆州易手的主要责任应该不在他身上。那这个责任应该谁来负呢?

当然是远在成都的刘备。命令关羽进攻襄阳时,刘备对形势的判断上就出了问题。他只看到汉中失守后曹操统治区内出现了短暂的混乱和襄樊一带防御空虚这样的有利条件,却没有注意到孙权已经在公元215年春与曹操达成了暂时和解,将主要力量用于荆州方面了。所以,刘备如果一定要抓住这个战机的话,应当派一位像张飞、赵云这样的大将率军东出加强南郡、公安防御,解除关羽的后顾之忧。另外,刘备入川之后,对荆州向东防御也不甚在意。其实,公元214年鲁肃、吕蒙夺取江南三郡时,吴军就没有受到激烈抵抗。刘备即便亲赴公安坐镇,也只能眼睁睁看着零陵失守。就算有这样的教训,荆州防务仍然没有得到改善,基本是一线防御,缺乏纵深配备,以至这次南郡、公安一失,整个三峡以东防御几乎崩溃。吴军一路向东,长驱直入,仅受到零星抵抗。短短数月之间,武陵、宜都、秭归等郡均告失守。各地守将、长吏和地方大族非降即逃,仅极个别将士能抵抗到底或以身殉职。可见,刘备在荆州的统治本身也并不是很多人想象的那样稳固。

面对孙权不顾一切地争夺荆州,并因此与曹操暂时联合的形势,三方中实力最弱的刘备集团要保住这样一个三面受敌的四战之地,难度可想而知。他即使这次应对得当,打退了孙权的进攻,孙曹两方也很快会卷土重来,对荆州的反复争夺势成必然。而益州和汉中新附,刘备要完全扫清当地的反对势力,尚需时日。事实上,直到刘备去世前,仍有蜀中地方势力起兵造反。在这样的情况下,刘备在多次反复的荆州争夺战中,能保证自己每次都力挽狂澜,击败实力占很大优势的对手,化险为夷吗?这几乎是不可完成的任务。由此,我们印证了这样一个道理:历史事件的发展进程要遵循一定的规律,也要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限制,任何人要超越这些规律和他所处历史条件去左右历史,都是难以实现的。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