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内阁权力为何那么大?有一项职权连过去的宰相都没拥有过

2021-09-23 10:19     360kuai

宰相制度发展到明代,换了个马甲成了内阁,从此相权和皇权交织在一起,皇帝的统治愈加独裁,内阁阁臣的权力愈加庞大。这里的权力不是像明代之前的相权,而是内阁权力有了天下第一大的皇权和天下第二大的相权,这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形成一个脱离所有人掌控的新兴权力部门,明代臣子以入内阁为尊为荣耀。明朝初期,内阁只是简单的帮助皇帝办些小事的秘书机构,但经过长期的发展和历代皇帝的完善。内阁大学士最早从从翰林院的侍读、侍讲学士、编修等品阶低的官员选拔,后来一般由六部尚书或吏部侍郎选拔,到最后阁臣一般都是六部尚书,还有兼任管辖作为监察天下百官的都察院。

明朝初期的阁臣多为翰林院里的"书呆子",没什么实际的执政治民的经验,这样的人裁断决定国家朝政,能不出大乱子就很是不错。后来这样的问题都少了,因为阁臣地位提高,不再是直接从翰林院里提拔出来。看待古代官员权力大小、地位尊卑,不只是看官阶品级,还有更为重要的职权范围。《明史·职官志》记载,内阁阁臣职权主要可分为五大部分"掌献替可否,奉陈规诲,点检题奏,票拟批答,以平允庶政"。

献替可否

简单来说就是对皇帝的咨询政事提出意见,若是大学士上书的被皇帝采取了,即"献可",若是不同意皇帝说的话,有更好的、可行性更高建议,即"替否"。皇帝的意见内阁阁臣可以不采纳和否定,称为"封驳权"。皇帝想更换吏部侍郎,派人去内阁颁发诏书说明此事,内阁阁臣不同意可以不承认不下发,这对皇权形成了一定的制约。皇帝可以绕开内阁颁发诏书,但这样一来就是和内阁阁臣撕破脸,阁臣很可能集体辞职不干,引起朝野动荡。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