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将日本人赶出中国,张之洞只能向英国人借钱,晚清怎能不亡?(2)

2024-04-25 16:02     360kuai

当时的清政府面对甲午战争分为了两派,一派是以光绪皇帝、张之洞为首的主战派,另一派则是以慈禧太后、李鸿章为首的主和派。平壤战争失利之后,张之洞电报联系了李鸿章以及李鸿藻等人,提出了"购快船、购军火、借洋款、结强援、明赏罚"五项举措。但是李鸿章等人不为所动,他们一心站在以慈禧为首的主和派阵营。光绪皇帝和张之洞等人只能另谋出路,他们一方面命令前任两江总督刘坤一上前线御敌,一方面则让张之洞着手筹备银两一事,整个两江地区甚至是整个清朝都陷入了岌岌可危的状态。

"所需一切饷械,筹济不易,转运尤难",刘坤一等人在前线已然很难支撑下去,但是日军在此时又有南下之意,为此南洋地区的防务也显得尤为重要。张之洞预算当时一个月的基本花费就要百万银两,而两淮地区的盐商以及江南地区的商行加起来才筹得区区三百余万两白银,在日益扩大的战事之下这无异于是杯水车薪。早在同年七月,李鸿章等人就以购买船舰的名义申请向洋商行借款,但遭到了光绪皇帝等人的驳回。但此时战事相当吃紧,翁同龢等人企图以发行内债来筹借银两,最终以失败告终,向洋人借钱的限制才稍稍解除。

张之洞等人先后向汇丰银行、德华银行等商行借款,均以失败告终,此时的战火已经蔓延到了山东半岛,再筹集不到饷银恐怕山海关就要被攻破了。光绪二十年十二月底,在唐绍仪的联络之下,炽大洋行有借款给清政府的意向,但仍未具体落实。张之洞与户部官员在汇丰银行、德华银行、炽大洋行三者之间反复考量,最终张之洞认为炽大洋行的款项最具优势。张之洞首先考量的是自身的责任,在三者之间只有炽大洋行的借款能够使得他的责任最轻,而还款的任务将分派到江西、安徽、湖南、湖北、四川五省,减轻江苏省的压力。

其次便是炽大洋行借款的利息相对是最低的,同时炽大洋行的还款不用关税作抵押,这便不阻碍当时最大的汇丰银行的利益,也为清政府减轻了一部分的压力。光绪二十一年正月二十日,张之洞与上海买办开始签订借款事项,但最终发现炽大洋行的现金不足,买办需回英国筹款,原本计划的一次性提取现款变为了三次分期提取,这引起了张之洞的强烈不满。其中的缘由与汇丰银行与德华银行的阻挠有关,炽大洋行一旦借款成功必定会损害这两大银行在华的利益,为此他们在英国大肆散布炽大洋行失利的信息,致使炽大洋行的债券大跌。

张之洞在初借款项还未落实之时,迫于战争的压力又再次向炽大洋行借款,但此次借款再一次落空。"局存已罄,捐借甚微,焦急万分",张之洞等人虽然在其后马上向瑞记、克萨两家借款,但是运作三个多月的借款行动还是延误了战机。等到汇丰银行决定向清朝借款之时,甲午战争已经接近尾声了,再多的款项也无事无补。借款失利虽然不是甲午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但在客观上它极大地延误了战机,同时也打击了清军的士气。这与清政府的政策以及户部、张之洞之间配合失利有着莫大的关系,当然了,更重要的还是清政府自己国库的空虚,导致紧急时刻竟然连一分钱都拿不出来,它灭亡的原因大概就在于此吧!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