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一个草根逆袭的典范,一个伟大的兵法传奇缔造者,一个人生路上的踌躇者,一个忠臣,一个可怜人。
经年之后,唐朝诗人刘禹锡贬官途中路过了一座韩信庙,四下苍凉,天空灰暗。看着庙中那肃穆的雕像,刘禹锡心下怅然,提笔写道:"将略兵机命世雄,苍黄钟室叹良弓。遂令后代登坛者,每一寻思怕立功。"
韩信的死对后世影响是巨大的,告诉人们:功劳太大、作用太大往往并非好事。由此,后代诸多善始善终的名臣坚守一个法则,千万别把自己太当回事,该隐退时就隐退,结完工资就走,千万别回头。
韩信墓地
韩信墓的具体位置一直被各大旅游景点疯狂炒作,今天说在山西,明天又说在陕西,各有各的理,谁也说不清。
翻开历史书,我们不难发现韩信先被封为楚王,后贬为淮阴侯,且淮阴当地的确有一座韩信墓。
按照古老的传统,人死后要落叶归根。韩信虽死在都城,却有极大的可能性被安葬他的属地兼老家--淮阴。
况且,在《西汉演义》中,又提到韩信死后,韩信的好友蒯通请求刘邦将韩信的头颅带回淮阴老家安葬,刘邦感其忠义,便答应了。
所以,我们姑且以此淮阴韩信墓为韩信的安葬之所。那么,大汉年间的淮阴之地在今天又是哪呢?
答案是江苏。在江苏有一间极为闻名的淮阴侯祠,祠堂上有一副对联,对联内容是:"成败一知己,存亡两妇人"。为何说其"存亡两妇人"?墓前此副对联概括了韩信的一生。
成败一知己
韩信是一个简单的人,他想要实现自己的梦想挥斥千军万马,建功立业,韩信确实做到了。
无数的历史告诉我们一个真理:是金子总会发光的。韩信也终于迎来了自己的伯乐--萧何。
"没有萧何,就没有韩信",这句话不是空话而是既定的事实。但我们也知道,萧何不懂军事,但非常擅长后勤。
那么,为什么不懂军事的萧何会相信韩信,并且上演了一出"月下追信"的戏码呢?
时间回到那个秋风萧瑟的夜晚,那天晚上韩信作为刘邦的仓库管理员面见了萧何,萧何看着年轻人眼中坚定的眼神,他明白这个人绝非池中之物。
通过多次交谈之后,萧何坚定了心中的想法,于是,他向极力向汉王刘邦举荐韩信。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
项羽封刘邦为汉王,刘邦带着自己军队从长安到达南郑,一路上将领军士们是逃的逃,死的死。
一天晚上,又有十几位将领逃亡,韩信也在其中。萧何一听赶紧上马去追,追上后一顿心理攻势加威逼利诱把韩信给拽了回来。
回来后,刘邦不乐意了,他很生气,因为他很害怕,他怕萧何一去不复返。要知道萧何是他的顶级智囊,没了他以后的路可就难走了。
面对刘邦的问责,萧何答道:"我不敢逃跑,我是去追逃跑的人,那个人就是韩信。"
接着萧何又告诉刘邦:"如果大王只是想做一个汉王,那么的确用不上韩信,但如果大王想要争夺天下,没有韩信是做不到的。"
刘邦信不信韩信暂且不提,但一定是非常信任萧何,看着萧何满目的期待说着言之凿凿的话语,刘邦动摇了。无奈说道:"那就让他做个将军吧。"
那一晚,韩信不知道萧何对刘邦说了什么,但是韩信相信萧何是自己的知己,是自己的伯乐,一定不会害自己,自己的锦绣前途指日可待。
萧何没有让寒心失望,充分发挥了伯乐的作用,韩信的兵神之路,自此开始。
拜大将、定三秦、战彭城、东灭赵、继灭齐、亥下战,一路走来是韩信的封神之路,同时也是死亡之路。
萧何不愧是一个好伯乐、好知己,秉承着:"好人做到底,送人送到西"的敬业精神,最后又给韩信指了一条路,通往西天的路。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故谓:"成败一知己"。
存亡两妇人
韩信是一个将才,也是一个典型的生活白痴。大乱未起之时,韩信没有经商之才也没被推选为官吏,只能依靠自家哥哥糊口度日。
但是哥哥家里有嫂子,有孩子,除了哥哥,那一大家子没有不讨厌韩信的。
一次韩信肚子饿得慌躺在城下钓鱼,一位老大娘看到韩信可怜模样,便去拿来饭菜给韩信吃,几十天都是如此。饭菜虽不奢华,却让这个年轻人觅到了一条生路。
这位大娘就是让韩信"存"的一妇人,历史上无名无姓,便给了它一个专有称呼"漂母",韩信封王后特地召见漂母,赏赐千金。
另一位让韩信"亡"的妇人想必大家都有了解,正是大名鼎鼎的吕后。
吕后与萧何谋划邀请韩信来到宫中,韩信到宫内立刻被捆了起来,堂堂一名战神,最后竟死在了女子手中。
结语
韩信的一生结束了,短短一副对联:"成败一知己,存亡两妇人"就这么简单的概括了韩信的一生,不禁让人感慨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