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灭亡:李自成只是捡漏的,满清才是灭明的主力(2)

2022-11-14 14:59     360kuai

这些士气低落,缺乏战斗意志的明军官兵,为了逃脱埋骨边疆的命运,又不敢逃回原籍,没有别的出路,只有选择落草为寇。崇祯初年担任陕西三边总督的杨鹤说道,“内地流贼起于万历、天启年间。援辽兵丁陆续逃回,不敢归伍,因而结聚抢掠,以渐蔓延。”杨嗣昌也在奏疏中表明了同样的看法,“流贼之祸,起于万历乙未,辽东四路进兵,三路大溃,于是杜松、王宣、赵梦麟部下相率西逃。其时河南抚臣张我续、道臣王景邀击之于孟津,斩首二十余级,飞捷上闻。于是不入潼关,而走山西以至延绥,不敢归伍而落草……”,满人的崛起是造成关内流寇初兴的重要原因。

相比起清军,明军战斗力很弱。

同时,也正是因为后金在辽东势力不断扩张,才使无地流民逐渐成为明朝统治区的严重问题。随着明廷皇室、官吏的腐化堕落,加上辽东战局迟迟打不开局面,明朝陷入了严重的财政危机,辽东明军的巨额花费成为需要不断加大投入的无底洞,从1619-1629的十年时间里,明廷花掉的军费多达6000万两,而明王朝每年的岁入通常只有400万两左右,财政严重超支,存在着巨大的赤字。

为此,明廷不得不开征“辽饷”,除贵州不加征之外,“浙江十二省、南北直隶照万历六年会计录所定田亩,总计七百余万顷,每亩权加三厘五毫……总计实派额银二百万三十两四钱三分八毫零”,本来万历皇帝同意在消灭后金政权之后就停止征收辽饷,但战事每况愈下,辽饷也随之水涨船高,在原有的基础上再次加派,每亩再加征三厘五毫。军饷加了不少,战况却没有多少改观,明廷丧师失地,只得继续狠下血本。万历四十八年,明廷再次加派银每亩2厘,每年共计加银9厘,加派银两达到520万两。

天启年间征收的辽饷数目

到了天启年间,关外的局势更加败坏,后金军先克辽阳、沈阳,再克广宁,明军一败涂地,辽西也已岌岌可危。为了重建被打的七零八落的残兵败将,修补堡垒添置大炮等军备,光靠地亩银已不敷使用,明廷进一步扩大了“辽饷”的征收范围,把盐课、关税、芦课囊括了进来,每年征收的辽饷常多达600-700万两以上。

更雪上加霜的是,从天启六年明廷开始实行辽饷预征制,每年十月开始预征第二年辽饷的30%,第二年还缺30%,又要收第三年辽饷的30%,负担一下子就增加了三成。这在一些物产丰富的省份倒还尚可维持,但对本就土壤贫瘠、民怨沸腾的陕西而言则无异于火上浇油,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即将在此爆发。

自天启七年至崇祯初年,被重赋逼的无路可走又饥寒交迫的失地农民和关外逃回的明军逃兵,开始如雪片般涌入起义军的行列,义军的规模变得越来越大,也越来越难以应付。从因果关系上来说,如果不是满人的崛起,就不会给明廷造成长期失血的创口,激起民愤的“辽饷”,是明清战争长期持续却无法得胜带来的结果。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