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的弟弟既想当忠臣,又想要权力,无奈实力不允许(2)

2022-11-06 09:39     360kuai

那么,事实究竟是怎么样的? 让我们回到249年,高平陵事件以后过了两年,司马懿就病逝了,而继承司马懿位置的是司马懿的长子司马师。这个时候司马孚跟司马师的关系就出现了微妙的变化,之前司马家的权力虽然集中在司马懿手中,但是作为弟弟的司马孚承担了很多哥哥的职责,与其说司马孚是哥哥的影子,倒不如说司马孚实际上已经可以隐隐的跟哥哥分庭抗礼。而司马懿对自己的弟弟也采取了放权和培养的政策,相反对自己的儿子却没有过多上心,当然也可能是那段时间刚好是曹爽执政期,司马师没有机会进行锻炼。

然而司马懿死后,面对着遗留下来的权力,司马师的态度自然有了根本性改变,相比较其他外部的政敌,自己的叔叔对自己的威胁要更加棘手和更加危险,首先司马孚无论是从资历还是能力都远远高于司马师,而更为重要的是,他比起自己跟魏国的中央朝廷有更加密切而亲近的关系。如果想要清理掉自己用其他人代替未必成功,但是直接用司马孚代替呢?都是司马家,功劳更大,最重要的是态度更加温和,司马师不敢去想,也不愿去想,但是面对自己的叔叔,像对待外人般下手似乎不可能,唯一的办法就只有冷处理,将权力缓慢的从司马孚手中攫取出来,而且绝对不能太过激烈而触怒司马孚,同时也要给他足够多的补偿安抚。 而司马孚的性格似乎也并不是那种特别想要争权夺利的枭雄品行,一方面是从小到的收到的教育让他并不愿意彻底放弃内心关于忠孝的坚持,但是另一方面他的年龄也不足以支撑起他跟年轻的司马师和司马师死后的司马昭竞争,基于两点,他自己也在逐渐的放弃自己的权力,求得一个平安的未来。 因而,将司马孚简单说成是一个小人或者君子,其实很容易犯评论人物非黑即白的错误。司马孚实际上是魏晋时期大家族士人的一个缩影,他们心中有自己的理想和坚守,但是面对家族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冲突,他们又不能非常明确的做出一个判断,大部分人只能选择家族利益而象征性的无视国家,这种情况下,他们的内心是矛盾和痛苦的,正如司马孚在遗言中所说:不伊不周,不夷不惠。既不能当周公辅佐君王,又不能当伊尹废除君王,司马孚始终无法做到一个尽善尽美的人,就只能在痛苦中坚持着自己的细节,来完成仅有的体面。

否则,他又何必在高贵乡公被司马昭当街刺杀时公然表示悲痛,又何必说出这番遗言,他的封国安平国又怎么会在很短的时间内被司马炎废除呢?

说到底,司马孚是个明白人,也是个非常纠结的明白人,他知道怎样做是对,怎么样做是错,但始终就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本心,只能随波逐流的度过漫长的一生。93岁的高寿,在某种程度上对他来说,也许只是一种难言的体验罢了。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