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6年,73岁的李鸿章到访德国,为何突然仰天长叹?(4)

2021-09-02 14:00  360kuai

李鸿章在德国得到的热情接待,常被近代史好些专家大书特书,用以形容这位"东方俾斯麦"强大的国际威望。但事实是,人家夹带着私货呢。比如李鸿章参观德国军工企业时,德国人眼巴巴盼着李鸿章多下些订单,做成些大买卖。谁知李鸿章看了一圈,镚子没掏就飘然离开。好些德国人也就幡然变脸,甚至还在报纸上把李鸿章奚落一顿。

而且李鸿章此行,更重要的外交使命,就是要和德国达成一系列合作:此时大清刚被日本胖揍,也得到了德国"干涉还辽"的支持,急需发展和德国的关系。在李鸿章看来,比起英法列强来,德国是"德无所图"的好伙伴,更该亲近亲近。可热情招待李鸿章的德国人,到了谈判桌上就胃口大开,不但一口拒绝了李鸿章调整关税的正当要求,甚至还提出了在中国沿海"建海军基地"的无理条件,结结实实给李鸿章一盆冷水。

当时的李鸿章,除了在谈判桌上含糊其辞,用"将近一切力量将这个谅解达成"之类的言语拖延,又能怎么办呢?多年奔走洋务的他显然已感受到,1896年,也是德国对外政策的分水岭,兵强马壮的他们,正加入到疯抢殖民地的行列。继日本之后,又一条新的恶狼正向中国扑来。

而李鸿章,就是知道,又能做什么呢?唯一能做的,就是拖着老迈之躯,继续"出访"之路。接下来能做的,就是在几年后的庚子国难里,再度忍辱北上。《辛丑条约》的谈判桌上,他面前磨刀霍霍的"列强"们,好些都是1896年时,曾热情接待他的"熟人"。这,又会是什么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