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最强战将是谁?十七岁成名,三十七岁阵亡,董卓见他也害怕!

2021-08-29 21:00     360kuai

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用在有"江东猛虎"之美称的孙坚身上,恰如其分,一点也不为过。孙坚的死,表面上看,是因为其在洛阳得到并私藏传国玉玺,在回江东的路上,被严格执行盟主袁绍命运的刘表拦了路,并以此为理由跨江攻打刘表,以报昔日拦路之仇。其实并非如此,孙坚之死,究其原因莫过于自己的性格。毕竟天底下没有无缘无故的成功,也没有莫名其妙的失败。一切都取决于自己,什么样的性格,就会有什么样的命运。

纵观孙坚一生的行事方式,可以判断出孙坚的性格类型,即胆汁质。胆汁质,人的四种性格(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类型之一,其特点是:情感发生迅速、强烈、持久,动作的发生也是迅速、强烈、有力。属于这一类型的人,其优点:积极进取,不怕困难,热情高涨,直率豪爽,有魄力;其缺点:急躁、暴躁和焦躁,行事鲁莽,易因小事而大发脾气,产生对立情绪,萌生报复心理,办事不考虑后果,事后又后悔。

孙坚就是典型胆汁质性格,脾气急躁,个性冲动,喜欢玩命。不然不会在17岁时,竟敢一个追击十几个海盗,并杀死一个;也不会在17到19岁期间,还敢招募1000人去征讨拥军数万的许昌,还平定叛乱;还不会在29至30岁之间,就敢冒着生命危险,带头爬上宛城城墙,且攻下城池;更不会在35岁之际,胆敢以一已之力死磕董卓,一路打得董卓无还手之力,逼得董卓要迁都以避锋芒。在每一次战斗中,不管是为将还是为帅,孙坚都是身先士卒,冲锋在最前线,把自己的部下都落下,甩掉。在创业初期,人手少,任务重的情况下,孙坚这样做,能激励将士,起到带动作用,吸引吸收更多仰慕他的有志之士投奔、投靠他。在创业中后期,特别是成为一方诸侯时,人员齐备,架构完善,孙坚还这样玩命的话,就会出现定位不清,责任不明,这即是对跟随自己打江山的人不负责任,更是对自己及家人不负责的行为。

古语有云:君子知命,不履险地,不立于危墙之下。君子尚且知道生命的可贵,不去做任何危险的事。更何况是为将者,为帅者,理应知道一个将帅的生命是一个军队的核心。将帅,统率全军的最高将领。孙子在《谋攻篇》中说:"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可见,将帅的选择是国家大事,他们导演的战争关系着国家的存亡,民族的命运。无数的战例证明将帅承当战争胜负之半的责任。而将帅在《孙子兵法》:"将者,智信仁勇严也。"这就是将帅所应具备五德,即足智多谋、赏罚分明有信、爱护士卒部属,勇敢果断和军纪严明。为此,将帅只要具备"五德"则胜,不备"五德"则败。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而孙坚从未意识到将帅战死,整个军队就会失去核心,军队就会不攻自破。作为跨江攻击刘表的最高将领,却冲锋在最前线,一头扎进蒯良设计,吕公实施岘山埋伏圈,兵败身死。因此,孙坚的死,完全是自己造成的。

英雄落幕,往往不如登场那般壮烈。孙坚死时正是归鸦绕树,死状可谓惨不忍睹,年仅三十七岁,天妒英才。然而壮年早逝的孙坚却在那个风云扰攘,豪杰如浪花转瞬即逝的时代,蹈死不顾,匡扶天下,固然大业未成,在漫长的史册里留下了短暂人生的深深印记。

笔者按:冲动,指做事鲁莽,不考虑后果。感情特别强烈,理性控制很薄弱的心理现象。孙坚,作为一个军队的最高将帅竟因心境变化剧烈,易动感情,具有外倾性,才会在战场形势在瞬息之间发生逆转时,只带三十人就敢追击残敌,一往无前,单马入岘山,最终身首异处。孙坚的死,完全是自己造成。这真是典型的性格决定命运。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