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学员之间的监督、"救赎"、批评会持续在整个课程中,不管是纳新还是留人,已经不需要导师的参与。张辉表示,有些老学员会回到课堂做"支持者"或"小组长",小组长主要是帮助新学员快速适应,会参与课程。
"相当于托",他随后又表示,"这么比喻过分了,但你们好理解"。
张辉是自愿去做支持者的,他认为,这种贡献可以让他成长,"因为一般人没上过这个课,肯定都是懵逼的,比较封闭的,所以需要毕业生的能量场来感染,给没报名的人一个展示。"
"我们不是气氛组",张辉表示,"没上过课的人在现场,岂不是大眼瞪小眼的,一般这个课走出来的人都是比较开朗有力量的"。
现在张辉已经成功完成"里程"的课程,在学习第四阶段"智泉"的内容,对于这部分内容他没有透露太多,"这部分太深了,我就不介绍了。"他说。
在张辉的描述中,这个课程组成的小空间像是一个伊甸园,从开始翻出自己的阴暗面,到后来追寻真善美、无私奉献,学员很容易留恋这美好的"微型世界"。但是当重新面对真实世界的时候,又会不可避免的有落差,"没有办法,我只能在我能控制的范围内做好。"张辉说。
心理专家表示"躺枪"
"涉事工作坊犯了专业大忌"
"也许参与者的心态本来是积极的,想要变好,想要学习。"心理咨询师史秀雄告诉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国内心理学的科普尚有不足,进入社交媒体时代后,垃圾信息和信息茧房问题严重,造成很多人找不到可靠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