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德兴看了, 抄起一把砍柴斧不管三七二十一,当头就是一斧。徐达汤和赶紧帮忙剥皮割肉,别的孩子则拣些烂柴树叶子就地生起火来。一面烤一面吃, 个个眉飞色舞兴高采烈。 不一会儿就只剩下一张皮一堆骨头一条尾巴。这时太陽已经落山,山脚下的寨子里,炊烟袅袅在半空中,该是回家的时候了。大家这才猛然省悟:肉是吃了,馋是解了,却怎么向主人交待!一时面面相觑,想不起主意担不起罪过,正在着急,互相埋怨,胆小些的甚至"哇"地哭出声来。元璋一想:主意是自己出的,祸是自己闯的,责任也该自己担当起来。于是一拍胸脯,吩咐伙伴们把小牛的皮骨埋了,把小牛尾巴插在山上石头缝里,说是小牛钻进山洞去了只留下尾巴,拉了半天拉不出来。孩子们听了觉得主意不错拍手叫好。
这段文字,把朱元璋、徐达等人写得很不堪,首先是嘴馋,想了很久,才想到杀牛。但也只是仅仅想到杀牛而已,杀了牛会引致什么后果,没想到。直到填饱了肚子,才猛然省悟"肉是吃了,馋是解了,却怎么向主人交待",这种智商,敢情杀牛之前压根就没有半点要承担杀牛责任的意识?而朱元璋想出来插牛尾巴入石头缝的主意又明显是一个极馊的馊主意,孩子们居然拍手叫好。这则故事的可信度基本接近于零。
其实,就在朱元璋亲自为徐达撰写的"御制神道碑文"上已交待得清清楚楚,他初次见到徐达是"岁癸巳,朕集义旅,王来麾下",则那时的徐达已经二十二岁了。
当然,这个故事并非吴晗原创,其最早见载于明人王文禄的《龙兴慈记》,原文只有短短两行字,也没写一起煮牛肉的群儿是谁,可吴晗却指定是徐达、汤和、周德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