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斧头的真面目
说了这么多宋军斧头的厉害,那么威名赫赫的宋朝重斧到底是什么样子呢?让我们从宋代军事著作《武经总要》中寻找答案。其中记载宋军的大斧头,分为长柯斧、静燕斧、开山斧、日华斧与无敌斧等形制,这些都是一种长柄厚重的武器。长柯斧斧刃有24厘米之阔,全身共长约9寸,宋军战阵中的主力斧头,就是这一种。而名字十分"文艺"的静燕斧,长得很像燕子飞行的形态,天津博物馆中就藏有一件,宋代嘉佑年间的铁斧,斧前部呈龙形,尾部为鱼尾形,取鱼化龙吉祥之意,据专家考证这把斧头,就是宋代的静燕斧。日华斧取太阳光芒之意,因此与太阳的形状类似,斧身也是有一个非常大的弧度。有诗曰:日华川上动,风光草际浮。日华斧远观就像一轮冉冉升起的旭日,只不过这是一轮锋利能要人命的旭日。开山斧顾名思义,仅从名字中就能想象它的威力,厚重锋利可力劈大山,想象一下劈在人身上,该有多么骇人。无敌斧也能从名字,推断它的形态,也是和开山斧一般的霸气武器。
既然说到斧头,那么大家也能想到李逵的双板斧,《水浒传》描写的也是宋代时期的故事。不过李逵使用的板斧,并非是一种武器,而是一种生活工具,主要作用就是砍柴。李逵本来就是一个农民,施耐庵给他安排手持农具斧头,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板斧根据前面的"板"字,能推测出它就是一件像板子一样的斧头,这种斧头一直沿用到了现代,许多博物馆中也能找到出土的板斧文物。出身官军的急先锋索超,也是个擅于用斧的好汉,不过他使用的都是宣花斧与金蘸斧,而没有使用过李逵那种农具斧头。
尾声
宋代以后火器逐步发展,并被投入到军事战场,这标志着铠甲与重斧之间争斗就此终结。因为在火器面前,任何铠甲都无法抵御它的打击,因此防护铠甲慢慢转型,追求可缓冲火器,又可阻挡冷兵器的轻型铠甲。宋代以后的铠甲,经过长久的摸索与实验,最终选择了锁子甲和铁片甲这两种。热武器的应用,与铠甲的变化也促使战略打法发生变革,过去重装骑兵冲击的打法被淘汰,而专门克制重骑兵的笨重斧头,也随之退出了主流武器之列。
士兵们使用的武器,也变得不像重斧那样,极端追求破甲了。所以长斧又重新回到了仪仗队的手中,继续完成它的本职使命。另外值得一提是宋代制造重斧的技艺,一直流传到了明朝,明代"武器大师"程子颐,在其著作《武备要略》中,就专门为明朝人讲解了,宋代斧头的威力与制造之法。程子颐又吸收宋代造斧之技,开发研究出明代工部刀,无论是形制还是制造技术,都可谓是完美继承了宋代重斧。遗憾的是在明代工部刀之后,再也没有像样的冷兵器出现了,它成为冷兵器史中的最后句绝唱。宋代重斧是在骑兵称霸的时代应运而生,它的威力与功绩,和其后代表的宋代制造水平,注定将在史册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身为中华儿女,对此理应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