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记者报道商户被淹忍不住哭了:“惨烈的现场感”,为何最锥心?(2)

2021-07-22 17:05     搜狐

所以就“女记者报道商户被淹忍不住哭了”的图景来看,她应该更多的情绪是之于整个灾祸而言的,也就是她既定的情绪并不是专门指向某一商户或某一区域商户的,而是在宏大的叙事下,被扑面而来的“汪洋之海”给刺痛了。毕竟对于她来讲,首先是灾祸之下的“受难者”,而后才是专业背景下的“记者身份”。

有必要说明的是,如果河南这位女记者在报道个体灾祸时“如此表现”,基本上会被认为是不专业,因为从新闻伦理上来讲,专业新闻报道参与者,最好不要涉入主观的情绪,因为那样算是主导舆论情绪。

可对于她来讲,因生活已被随之而来的灾祸影响到,那么她就不再是纯粹的“报道者”,更像是一边在对抗灾祸,一边在奋力做事。不得不说,这是个较为悲伤的故事,不仅她自己会哭泣,就连看到报道的人也会哭泣。

或许灾祸之后,她再反过来回看自己的表现会觉得有些“不专业”,但是对于灾祸之下的她来讲,或许那样的表现更为真实,也较为恰当。事实上,当事女记者多次因忍不住哽咽已经退出镜头视界,但是摄影师却较为用心地记录下“这一刻”。

另外在灾祸之下,非灾区的人们到底该如何审视灾难,这其实不只是个共情问题,更是个理性自省的过程。就比如,非灾区的人们接受灾祸讯息到底是接受什么?难道就因为跟自己或亲友无关,就该轻描淡写吗?

想必绝大多数有基本觉知的人都会发出悲天悯人之叹。说到底人类终归是脆弱的,一场风雨就可以让很多人失去家园,当然人类也是坚强的,在面对“汪洋之海”时,只要风雨退却,还会继续重建家园。

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风雨过后,不管是被洪流淹掉家园的商户,还是在采访过程中几度哽咽的女记者,都将会对生活和人生有更为深刻的理解。至于受灾祸影响不大的非灾区同胞,有多余的经济能力就出力,如果没有,也请给予灾区同胞温和的祝福。

与此同时,伴随着洪涝的退去,最为紧要的问题是“善后事宜”。因为比起灾祸进行时中的难耐,真正让“受难者”焦灼的是:如何重建家园?未来怎样生活?甚至对于因灾祸失去亲友的人,又该怎样走出悲伤的深渊?

不得不说,关于灾后重建工作中的细枝末节,可能更让人感到锥心。因为无论是汪洋之时,还是汪洋之后,终归是让人难以面对的现实。或许几年之后,灾祸的痕迹会淡去,但是作为悲伤的记忆,似乎总会策动人心。

就如梭罗所言:“不要让多次的遗憾抑制悲伤,你要珍视悲伤,直到悲伤完全化作独特的力量”。因为对于幸存者来讲,总是要继续生活的,哪怕是那种家破人亡的幸存者也是一样的,所以泪目也要,泪崩也罢,只希望能转化为温暖的力量,让幸存者们觉得人间值得。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