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帽子是由黄帝发明的,是身份地位的象征。此时,帽子被称为冠或者冕。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制度的改变,逐渐演变成了完整的服饰制度。并且,冠和冕得佩戴有严格的等级区分。《释名》中记载:''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在古代,男子年满20岁就可以行冠礼,也标志着成年。此时,冠就成为成年男子的常用服饰之一。
但是,冠也只有士以上的人才可以佩戴。冕则是天子以及诸侯、大夫们才能佩戴的冠。在冠冕中,以帝王的冠冕为尊,也只能是最高权力者才能佩戴的帽子。在历代,帝王的冠冕大体上一致,在形状上的改变不是很大。我们都知道,自从秦始皇时期,冠冕的发展已经有严格的要求。冕旒的出现,成为历代帝王形象的标志。冕旒上的流苏,不仅可以增加皇帝的威严和神秘感,也让下面的大臣们看不清君主的表情,不能揣测圣意。
在隋唐时期,由于社会的发展,人们思想逐渐开放。帽子的特殊象征意义开始弱化,走向民间。帽子逐渐地融入到读书人和有钱的商人之间。但是,在制作上有严格的要求,被称为书生帽和商人帽。到了宋朝,帽子就比较盛行,就连普通男子都可以戴帽子出行。只是,在帽子上进行了等级区分。宋朝帽子不同于其他朝代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帝王和大臣们戴的帽子也是十分相似的。
在宋朝,长翅帽也叫做平角幞头。宋朝的这种长翅帽虽然避免了大臣的交头接耳,但是也有弊端。因为帽子设计的特殊性,这种帽子有时很难保持平衡。稍有不慎就会摆来摆去,对于注重礼仪的古人来说是有失体面的。因此,这种帽子平时可以不用佩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