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年冬,小王子以五万骑自榆林入寇,围总兵王勋等于应州。帝幸阳和,亲部署,督诸将往援,殊死战,敌稍却。明日复来攻,自辰至酉,战百余合,敌引而西,追至平虏、朔州,值大风黑雾,昼晦,帝乃还,命宣捷于朝。"(《明史·卷三百二十七·列传第二百十五》)
而这一仗的战绩如何就没人关心了,我们只好去《实录》中翻找:
"是役也,斩虏首十六级,而我军(死)者五十二人,重伤者五百六十三人,乘舆几陷。"(《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一百五十四·正德十二年》)
这也太扯了吧?双方近10万大军"战五日"、"殊死战",而且其中一天从早打到晚、"战百余合",战况激烈到"乘舆几陷"--也就是说连受到重重保护的皇帝陛下都差点被鞑靼人活捉、当成肥羊拉回家过年。
然而,文官们却理直气壮的将这场战役的性质,定义为一场规模大了点的村民械斗或是流氓斗殴--毕竟近10万人打了5天群架才死掉了不到70人,谁好意思将其称为战役?那才是不要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