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开支又是怎样的呢?曾国藩自己算过账:"计京官用度,即十分刻苦,日须一金,岁有三百余金,始能勉强自给。"一天用1两银子,一年需要300多两银子,才能勉强平衡开支。
很显然,曾国藩每年135年银子的收入,根本就无法应付300多两银子的开支。好在当京官有一个好处,就是外省官员进京后,为了构建关系网,往往会给熟悉的京官送礼,夏天送"冰敬",冬天送"炭敬",其余日子送"别敬"。但曾国藩刚入翰林院,位地权轻,别人送礼的机会不多,有没有纯属看运气。
1841年,曾国藩总共收了12笔97两银子,然而如前面他给父母的信中所言,"前日冀望外间或有炭资之赠,今冬乃绝无此项",所以曾国藩就傻眼了,入不敷出,只好借钱过年。
曾国藩做京官,一做就是10多年,从一名从七品庶吉士,一步步爬到从二品工部左侍郎。期间,虽然俸禄增加不少,但他的生活状态还是没有多大改善,经常招人借钱,给父母、兄弟的家书中多次出现"借""欠""窘"字样。1842年底,曾国藩的欠债总额甚至达到了400两银子。
直到投笔从戎、创建湘军后,曾国藩的经济状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好转。统兵大将可以支配的钱财很多,灰色收入的渠道也增加了很多,如吃空额、扣兵饷、出售兵缺、在军营中设赌收费,都让许多统兵大将赚得盆满钵满。以李鸿章为例,他带了10多年淮军,设立了一个小金库"淮军银钱所",以供日常使用,历任时已经积存了现银800多万两。可是,曾国藩不屑于这样做。他在创建湘军后,寄回家的钱反而比以前少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