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社会对法律学习的要求(2)

2023-12-17 11:02     360kuai

明朝官员学法不仅有全国统编法律教材,即朝廷编撰的《吏律公式》(相当于现在"公务员执法手则"),而且对官员学法考核和惩处措施也作了规定:"凡国家律令百司官吏务要熟读,讲明律意,剖决事务。每遇年中须逐一考核,若有不能讲解,不晓律意者,初犯罚俸钱一月,再犯笞四十,三犯于本衙门递降叙用。"和宋朝只"罢黜官职"相比,明朝的惩处措施因涉及到"打屁股",确实有些不文明。

和明朝相比,清朝不仅更为严格,而且还经常搞突击检查。《大清会典事例》载有雍正三年皇帝批准的奏本:"嗣后年底,刑部堂官传集满汉司员,将律例内酌量摘出一条,令将此条律文,背写完全。考试分别上中下三等,开列名次奏闻。"说的是:某年底,大清司法部长突然召集干部职工,将当时的法律随便摘出一条,要求干部当场默写出来,然后将考试成绩分为上中下,报告皇帝。不难想象,考分优秀的官员想到自己的名字能让皇帝知晓,那份荣耀和喜悦也就可想而知了。

提倡学法、考核学法固然重要,但对精通法律运用的官员予以大胆提拔,甚至破格提拔,或许才是古代官场为何出现"学法热"的根本原因。《汉书·路温舒传》说:路温舒在放羊时,取裁蒲草为牒,认字习书,被县署录用为小吏;"因学律令"有成绩,被提拔为狱史(相当于监狱长);继续钻研,持之不懈,"县中疑事皆问焉"。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既然"精通法律"也能迅速提升,于是古代官场"学法"蔚然成风,一些名头很响的大师也迅速看准了这个巨大的市场,竟以自身名气作为品牌资源,创办私立学校,将律令之学作为学校的王牌专业,广招各级官员和读书人为学生,大发横财。董仲舒就将自己的法律研究心得,写成"公羊治狱十六篇",在自己的私立学院中传授学生赚钱;当时还出现一批精通法律的"奇葩"级人物,为了发大财,竟辞官不做,专门做培训行当。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