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延年烈士为何让网友破防?他们是平视西方的一代(3)

2021-07-05 13:37     上游新闻

比如有一期采访北斗工程师时,节目组提了一个顶层设计的问题:对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怎么看?真把问题剖开来,深入讲清楚,反响反而更好。

当期节目的后台收到许多留言,大意都是:看得振奋人心,以前觉得西方啥都先进,现在终于感叹我们可以比一比了。

最近几期,节目组前往上海的3所高校进行录制。大学生的提问真实而犀利。比如有一位女生问:“一份东南亚的报告说,他们人均收入低,就是因为文科生太多。我读社会学专业,看了有点难过,是不是文科生就没有前途?”

节目组请的专家回答,东南亚不少大学是商业资本办学,和我们机制不同。不能光看表面,就得出一个结论。在一个生机勃勃的社会,能用中国话语讲好中国故事的文科生永远是稀缺的、需要的。

也有人提问:今天提及国家命运,年轻人都很振奋,弹幕常常欢呼,可是提及个人前途,网友们心态各异,如何看待这种对比?

节目组导演说,策划内容时,他们非常重视真实:是不是能够反映当下人们的思考与困惑?是不是能够提供思考的方向?

长久以来,西方媒体引导着舆论走向特定的思维定式,让读者在定式中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成为一种使命。

“90后”杨艺涛在英国留学时就关注到节目。留学生自发组建了一个几百人的交流群。他们既知道国内发展节奏迅猛,又感受到国外不少地方原地踏步。鲜明对比之下,他们油然而生对国家命运、全球经济的浓厚兴趣。

杨艺涛留学时就读管理学专业。有一次,他为论文开题,想研究大数据化下的管理模型,但是导师告诉他,这个选题全英国也没有几个教授在研究,基本找不到能够带教的导师。最终他只能换题目。

“国内基于数据发展需求所做的大数据方向研究是西方人很难想象的,例如‘双十一’的瞬时数据量在欧洲是不可能出现的。你又如何能让学术研究基于‘想象力’呢?”

2019年,杨艺涛回国,从事科技咨询工作。给某省做数字经济的规划项目时,切身感受到中西部与东部沿海地区有差距,所以节目录制现场,他提问:发达地区的经验能否在中西部落地?

另一位“90后”观众包道广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同样对这个问题感兴趣。

包道广曾经去西海固支教,见证了电视剧《山海情》里的故事在眼前发生。那时在宁夏,他第一次见到文盲,第一次知道有人年收入不到3000元。去小区敲门做调研时,对方迟迟不敢开门,就怕外面人是来收电费的。

宁夏的扶贫岁月对他的触动非常大,所以他的问题也是关于共享的发展理念。

他们是平视西方的一代人

怎样的党史和思政教育,年轻人喜欢?除了一些大方向上的探索,还有没有一些小操作上的技巧?

B站上共青团中央的官方账号很会玩,它深谙年轻人的心理。

比如关于一次火花四溅的两国对话,账号就放了一首歌,《演员》。其余什么都没说,手法高级,受年轻人追捧。《演员》的歌词是: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