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陆军装甲车辆来说,服役30年是很正常的,有些火炮服役四五十年都还是主力。
此后,美国陆军又在2005年将"斯特瑞克"旅级战斗队投入到阿富汗战场,代替以"悍马"等轻型作战车辆为主的步兵部队,担负起反恐作战的重任。在阿富汗作战期间,由于塔利班武装缺乏先进的反坦克武器,M1128型105毫米轮式突击炮所面对的威胁大大降低,从而能够更好地支援其他装甲车辆以及步兵作战。特别是M1128型105毫米轮式突击炮充分发挥其直瞄火炮的毁伤威力和火控系统的精准射击,成为打击塔利班武装火力点的"利器"。
然而,随着美国陆军开始从伊拉克和阿富汗撤军,其战略方向开始从应对反恐战争到聚焦大国竞争进行转变。也就是说,美国陆军已经意识到未来其最主要的对手不是躲藏在山洞里的塔利班游击队,而是一个实力强大的大国陆军。那么,在这种战略转型的要求之下,曾经作为"斯特瑞克"8×8装甲战车族最强者的M1128型105毫米轮式突击炮暴露出了诸多先天不足。
先天不足的轮式突击炮
首先,从底盘设计来讲,M1128型105毫米轮式突击炮存在着内部空间小、承载能力不足等缺陷。"斯特瑞克"装甲战车族的底盘源自加拿大通用动力陆地系统公司生产的LAV-3轮式战车,而该车更早的技术源头则是瑞士莫瓦格公司研发的"皮兰哈"Ⅱ型8×8轮式装甲车。这一系列底盘的设计年代较早(上世纪70年代),而且一开始主打的技术优势在于通用化和两栖能力,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车体尺寸和承载能力。
所以,美国陆军在20世纪末进行轮式战车族招标时,并没有特别提出对于战车尺寸、内部空间以及承载能力的太高要求。而且,当时美国陆军也只是将"斯特瑞克"8×8装甲战车族作为一种"过渡装备",其最终的目标是完成"未来战斗系统"(FCS)的研发并作为主力装备。不过,随着"未来战斗系统"项目下马,"斯特瑞克"旅级战斗队从"过渡"一下子变成了"正牌主力"。再加上"斯特瑞克"旅级战斗队未来要面对的很有可能是同等实力的中型甚至重型部队。在这种情况下,M1128型105毫米轮式突击炮的缺陷就表现得很明显了:由于内部空间不足,其总备弹量只有18枚,其中安装在自动装填机内可以直接发射的炮弹也只有8枚,完全无法满足大规模作战的弹药消耗。而且,其底盘设计其实也并不适合承载大口径高膛压火炮的射击需要,开炮后车体剧烈晃动,更是无法实现慢速行进间射击。与其他国家的同类型轮式突击炮相比,M1128型105毫米轮式突击炮在底盘设计上要逊色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