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的明朝,除了北京之外还有一个陪都,就是南京。虽然北京失守,但是南京还在,当时南京的大臣就拥立福王继位,年号弘光,可惜弘光这个小朝廷只维持了一年就完了,灭亡的主要原因是在清军大举入关进攻江南的关键时候,南明政权起了内讧。这个小朝廷灭亡之后,南京、福建、浙江、广东、西南还是在明军手里,所以那边的明朝遗臣又陆陆续续的建立了几个小朝廷,例如唐王,唐王的弟弟,桂王,鲁王等,张煌言就在这个时候投笔从戎起兵参加抗清,这里很多人有一个疑问,就是在弘光政权灭亡之后,为什么张煌言还要坚持抗清呢?因为在清军占领江南之后,颁布了一个剃发令,也许对于现代人来说剃发无所谓,但是在那个时候,头发象征一个政权的存亡绝续。嘉定就是因为坚决不剃头,起兵反抗,被清军反复屠杀了三次,几十万人在嘉定殉难,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嘉定三屠"。
因为这些类似的事情,使江南百姓人心思旧,怀念故国,反抗清朝的暴虐统治,所以张煌言才能以一届举人的身份起兵,起兵之后,他上书给当时浙江的鲁王,等于辅佐鲁王政权,就开始起兵抗清了。当时东南沿海有最重要的两只抗清力量,一支是张煌言,还有就是郑成功,但是后来因为鲁王被清军击败,福建和广东的政权也陆续灭亡,所以,仅剩下的四川桂王永历政权就成了南明的老大,整个全国的抗清的武装力量都归桂王节制,当时桂王就策划了一个大举北伐的计划,桂王政权联合西南各地的抗清力量北上,要求张煌言、郑成功配合,张煌言就率领着水师三次进入长江口,准备跟永历帝会师,第一次他进长江口时南明军在金山卫登录,望着南京方向遥拜了明太祖陵,第二次打到上海附近而且一次比一次深入,当时江南已经是陷入清军手里久矣,可以说是故国百姓望旌旗,看到故国旌旗来,老百姓们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虽然张煌言三次深入长江,但是因为永历帝没能打到长江边上,所以双方没能实现会师的要求,可是三入长江使江南半壁震动,对于清廷的打击是非常沉重的。(东浙结丹心钱沈几人同一辙,南屏埋白骨岳于二墓共千秋)当时永历帝大举北伐,封郑成功为招讨大将军,以张煌言为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张煌言虽然作为郑成功的先锋,但是他的部队毕竟不是主力,只有一万多人,郑军是主力,有十万多人,可惜郑成功骄兵必败,中了清朝两江总督的缓兵之计,北伐失败,后来郑成功撤到台湾,东南沿海就只剩下张煌言一支抗清力量,清军调集大军围剿张煌言,张煌言实在打不过,只好解散部队,但是他自己坚持忠节,虽然部队解散,但自己绝不降清,带着几个下人隐居到附近的一个小岛上,后来由于叛徒告密,被清军抓获,对于清朝来说,张煌言可以说是头号反革命,所以当时的浙江提督,江浙总督都劝他投降,结果他非常慷概激昂的对劝降的大臣讲,"父死不能葬,国亡不能救,死有余罪,今日之事,速死而已,不必多言"
对于张煌言这样的抗清名将本应押解到北京后再行处置,但是清廷怕夜长梦多,下令就地正法,当他奔赴刑场的时候,依然是明朝服饰,而当时杭州城的老百姓在清朝的统治下已过了20年,都已经是长袍马褂大辫子,一看到故国衣冠,无不潸然泪下,到了刑场之后,张煌言眺望凤凰山,说了一句"大好江山,可惜沦于腥膻",慷慨殉节,在他殉节之前,写了一首诗表示自己的气节"国亡家破欲何之,西子湖头有我师,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惭将赤手分三席,敢为丹心借一枝,他日素车东浙路,怒涛岂必属鸱夷"
张煌言死后由生前友人收尸,并由张煌言外甥朱湘玉到总督衙门买回首级殡敛,并遵照他的愿望,把他葬于杭州南屏山北麓荔枝峰下,成为与岳飞、于谦一同埋葬在杭州的第三位英雄,后人称之为"西湖三杰"。友人叶振名登越王岭遥祭忠魂,撰祭文将张煌言与罗纶二人并称为"张司马二客"。清国史馆为其立传,《明史》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