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曾国藩在刚进京当官时,就认为做官发财是可耻的,将财产留给子孙是可羞可恨的。所以,悄悄地发誓,决不能靠当官发财:"予自三十岁以来,即以做官发财为可耻,以宦囊积金遗子孙为可羞可恨,故私心立誓,总不靠做官发财以遗后人。神明鉴临,予不食言。"
曾国藩进一步说:"将来若作外官,禄入较丰,自誓除廉俸之外不取一钱。故立定此志,决不肯以做官发财,决不肯留银钱与后人;若禄入较丰,除堂上甘旨之外,尽以周济亲戚族党之穷者,此我之素志也。"
曾国藩心里清楚,将来如果外放为地方官员,收入将更加丰厚,除了俸禄外,还有养廉银、陋规等收入。他表示,除了俸禄和养廉银外,绝不多取一钱。如果有多余的钱,则在奉养父母之外,周济较为贫穷的亲戚族人。
曾国藩说到做到。1852年,曾国藩结束13年京官生涯,离开京城时还欠了1000多两银子。这笔债务,直到他后来做了两江总督,有了养廉银才还清。
【参考资料:《曾国藩全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