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玮:从敌人到战友、姻亲,这是两位老战士的传奇(3)

2021-06-10 08:30     观察者网

裴荣高,1924年出生,河北焦作武陡县人。家中原有父母及大哥,父亲在他年幼时因饥荒而死,大哥则悄悄加入红军、多年杳无音讯。裴荣高和母亲刑海棠在河北沙场做工,勉强度日。16岁时,裴荣高听闻红军来了,便辞别母亲投奔革命,跟随部队到了太行山根据地。

那一年是1940年,当年的裴荣高并不知道,同一年,他的哥哥裴荣升在百团大战中牺牲。多年之后,部队到家乡为母亲报丧。命运是如此巧合,在哥哥牺牲的那一年,裴荣高接过了革命的火种。

那段时间,还是孩子的庞兴龙与裴荣高,一个在陕西,一个在河北,是千里之外的陌生人。

1940年至1944年

“1941年初我17岁,养父被国民党抓去抬电杆时被压死,养母连气带病凄惨死去,我又开始流浪。几年里,我流浪多地,乞讨做工,当过3户人家的放牛人。”

在庞兴龙的笔记中,这几年不过是聊聊几笔,但现在的我们根本无法想象这几十字里,究竟藏着多少颠沛流离、饥寒交迫。

1940到1944年的细节,现年97岁的裴荣高老人已经记不清了,只记得太行根据地粉碎了敌军无数次的蚕食、扫荡和破坏,扩大了生产还战胜了蝗灾, “根据地开辟了太行七分区,我在武陡县警察所当兵”。

听到“根据地警察所”,我分外疑惑。在我的印象中,提到抗日时期的警察,似乎只会想到民国电视剧里穿着黑色制服、被百姓骂做“黑狗子”的国军警察。

根据地也有警察?在翻阅资料后,我的疑惑解开了:

由于当时部分政府机构处于草创时期,许多称谓尚不固定、多有混用。1938年,延安宝塔山遭到日军空袭,听到警报,满城的百姓都往城后的凤凰山防空洞跑。日军飞机走后,老百姓返回家中。多次遭遇战乱的百姓早有经验:没人看守的家产在混乱中注定已被洗劫一空。出乎意料的是,此次空袭中,各家的财产除被飞机炸毁的以外,皆完好无缺。延安的老百姓大呼不可思议、纷纷称赞根据地警察。

那天毛泽东的窑洞也被炸塌了,可他非常高兴,他说:“延安的警察不是世界第一,也是中国第一!要把陕甘宁边区创建为模范的抗日根据地,成为新中国的雏形。”1938年11月10日,陕甘宁边区政府下令,将延安警察改为“人民警察”。

当年20岁不到的裴荣高,正是中国的第一批“人民警察”。

再次沦为难民的庞兴龙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在哀鸿遍野中四处流浪、宛若蝼蚁。裴荣高则由根据地的“红小鬼”,成长为晋冀鲁豫太行军区七分区44团的一位排长。

1945年至1948年5月

1945年至1948年,裴荣高分别在太行军区七分区44团1连、太行分区武陡县独立营 3连、华北军区第13 纵队第38旅113团2营6连任排长。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