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灭活疫苗工艺最传统,接种最广泛。
新上的1针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
新上的一针疫苗,为腺病毒载体疫苗。这是一种活疫苗。与灭活疫苗工艺完全不同,它是将经改造后无致病性的腺病毒作为载体,然后装入新冠病毒的代表基因片段,就像运货卡车。
注入人体后,载体腺病毒根据夹带的信息,借助人体细胞大量合成新冠病毒的特征蛋白质,激活免疫反应。之后随着它的每一次复制,都会持续刺激免疫系统,形成较长久的免疫记忆。
腺病毒载体疫苗目前的基础免疫方案为1剂次。由于临床试验中需要6个月来评估抗体持续时间,因此相比灭活疫苗,略显姗姗来迟。
5月13日,上海首先启动腺病毒载体疫苗的接种工作。这款疫苗由康希诺生物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生物工程研究所陈薇院士团队合作研发,是全球最早进入临床实验的新冠疫苗。
1针疫苗研发最早,不过上市最晚。|图虫创意
要打3针的疫苗:重组蛋白疫苗
需要打三针的疫苗,为重组新冠病毒疫苗,也叫重组蛋白疫苗。它通过生物工程技术直接在体外生产新冠病毒的特征蛋白质,同样能被人体免疫系统识别,产生相应抗体。
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科普工委秘书长叶盛介绍,“重组蛋白疫苗的制作过程不涉及完整的新冠病毒(灭活疫苗),也不需要任何病毒作为载体(腺病毒载体疫苗),在安全性上是最高的。” 另外,这种疫苗不良反应率比较低,对运输和储存条件要求也不可苛刻,2~8摄氏度的冷藏环境即可。
不过“由于重组蛋白疫苗不是完整的病毒,我们的免疫系统并不会把这些小小的蛋白质当成是重大威胁,但通过几次重复接种,我们的免疫记忆就能够得到强化,从而具备免疫保护的能力。”
目前重组蛋白疫苗采取2~3针免疫。相邻2剂之间的接种间隔建议≥4周,第2剂尽量在接种第1剂次后8周内完成,第3剂尽量在接种第1剂次后6个月内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