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农民起义大多失败,而教员就能成功?(9)

2024-08-15 13:42  360kuai

1935年5月,刚刚经历了''四渡赤水''的红一方面军也来到了彝区,后方有着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

得知''红军到达彝区''的消息后,蒋校长欣喜若狂,声称要让教员成为''第二个石达开''。

可令蒋校长奇怪的是,红军不但没有与当地彝人发生武力冲突,反而用共产党的民族政策、红军的纪律严明感化了彝人首领小叶丹,顺利通过了彝区。

红军将领刘伯承与小叶丹歃血为盟,还让小叶丹打起了红军彝民支队的旗帜,坚持了5年的斗争,史称''彝海结盟''。

为什么同样是农民起义,同样有强大的敌军在后方围追堵截,同样要经过彝区,这些彝人的态度却截然相反呢?

事实上,决定每个人行为是欢迎还是对抗的背后原因,是利害关系。

石达开的太平军来到此地时体现出了短视性和劣根性,一路威逼恐吓、抢夺资源,当然会遭遇当地彝人的反击;

共产党的红一方面军来到此地时,却带来了让彝人大为惊诧的思想:你们居然是为了解放更多的劳苦大众而去打仗?你们的民族政策居然对我们彝人有利?既然这样,我们彝人当然欢迎红军。

同样是农民起义军,行为却不同,其背后是纲领的不同。

这看似只是小方面的不同,却最终决定了大结局的不同,真可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石达开覆灭、红军通过,难道是巧合吗?

并不是,彝人们清楚得很!

1949年11月,新中国已经成立了1个多月,国民党在大陆只有少量残余部队尚且苟延残喘,当年在长征路上追杀红军的悍将宋希濂,身边只剩下几万残部了。

宋希濂觉得自己很熟悉长征的路线,自己也是国民党里面最能打的几位名将之一,于是打算用共产党的办法,爬雪山、过草地,重走长征路,建立根据地。

结果宋希濂部在大渡河这里被包围了。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