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农民起义大多失败,而教员就能成功?(5)

2024-08-15 13:42  360kuai

可夺取了资源之后呢?

他们并没有长期规划,农民的短视性让他们要占有更多资源、更多资源、更多资源,无穷无尽的资源......

于是,他们又成了''占有多数资源的少数人'',内部就开始相互觊觎、争夺、斗争,最终使队伍在''窝里斗''中瓦解......

事实上,他们并没有改变''少数人占有多数资源''这个旧秩序,改变的只是自己在这个旧秩序里的角色而已,最终使自己从''讨伐者''变成了''被讨伐者''。

起义时,他们可以大喝一声''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可当他们自己成为了王侯将相时,不但死死地抱住自己的利益不放,还侵占更多人的利益。

于是,其他人又冲着他们大喝一声''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又开始造他们的反......

历史就是如此的轮回,各个朝代的兴衰起落都逃不出这个规律,这仿佛成为了宿命。

千百年来,无数人在''少数人占有多数资源''的旧秩序里寻求答案。可事实证明:无解。

这么多次的农民起义,时代变了、人物变了、事件也变了,但剧本从来没变。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4

如何从根源上规避这种宿命般的历史轮回呢?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根源上改变秩序本身:

用一种先进的思想领导农民起义,把''少数人占有多数资源''的旧秩序改为''让最广大的人占有资源''的新秩序。

教员自小就对农民起义的历史感兴趣,熟读《战国策》、《史记》、《汉书》、《资治通鉴》、《二十四史》等典籍,他自然深谙此理。

教员敏锐地意识到:历史上众多的农民起义中,一个又一个人物在历史的舞台上走了又来、来了又走,可真正受苦是最广大的老百姓。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那些少数资源的拥有者对广大的老百姓看不上眼,殊不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心所向才是执政持久的唯一法则。

在教员眼中,历史不是由史册上那些鼎鼎大名的人物创造的,而是由最普通、最广大的老百姓创造的,他要为最广大的人群谋福利。

群众才是真正的英雄。

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书中,他详细描述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现状,这些人群只占据社会总人口的极少数,但拥有大多数的资产,而且持续的压迫、剥削老百姓,于是形象的把他们称为''三座大山''。

同样在此书中,教员指出:占有社会总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工人却没有资产,连最基本的生存条件都满足不了。正因为这些人群没有资产,所以形象的把他们称为''无产阶级''。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