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辄上千万的投资,马拉松赛事组委会靠什么赚钱?
“城市马拉松的盈利情况视具体城市而定,普通城市马拉松赛事初期运营利润在100万元以下,一线城市的金牌赛事利润可达500万元以上。”5月24日,省级跑团团长、赛事公司法人李俊(化名)告诉时代周报记者,马拉松赛事的收入来源主要由三部分组成:政府补贴、报名费和赞助费用。
一般而言,全程马拉松的政府补贴约为100万—200万元,如果是国际赛事最高补贴300万元。其次,一场全程马拉松的报名费收入为几百万元。根据不同的赛事规格,赞助商的挂名费不同。一般起步价为500万元,部分赞助商会斥资千万元以获得品牌曝光。
艾瑞咨询数据显示,赞助收入是马拉松赛事收入的主要构成部分。一般而言,省级马拉松赛事中,赞助收入基本能覆盖50%—60%的赛事成本。
目前,在中国田协注册的马拉松赛事分为A类B类C类,A1类赛事规格最高,一般在直辖市、省会城市、经济发达城市举办。
此外,还有大量的商业赛事近年来也十分火热,但这类赛事大部分由缺乏专业知识的单位主办,很多非体育专业运营执行公司进场。为了保持基本盈利水平,许多赛事保障措施难以实施到位,存在风险。
“中田协马拉松赛事成本在200万元以上,但微型商业跑步、单位跑步赛事几万元就能办一场。组委会赚了钱会认真做好保障吗?我持保留态度。”李俊表示。
随着全民健身的推进,马拉松产业已进入高速增长阶段。
中国田径协会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共举办马拉松规模赛事1828场,平均每天举办马拉松赛事超过5场。截至2019年,已有160个地级以上城市举办过全程马拉松赛事。如果没有疫情影响因素,2020年各类马拉松比赛的预测参赛人数将超过1000万人次,产业规模达1200亿元。
马拉松行业在资本化浪潮中已发展出成熟产业链条。
最核心的赛事本身,通常由当地政府、当地文旅局、赞助商、赛事公司(营运公司)等机构参与。此外,体育用品销售、媒体、娱乐、培训博彩、医疗、旅游等也与马拉松赛事有密切的经济联系。一场马拉松赛事,往往能带动咨询、公关、科研、建筑、房地产、会展等产业。
多家企业争相入场,抢夺运动经济的巨大蛋糕。
“国内马拉松第一股”智美体育于2011年进入中国路跑市场,已形成赛事运营、体育营销、赛事转播、场馆运营全产业链运营模式。截至目前,智美体育已累计运营了200余场大型城市马拉松。
特步国际(01368.HK)借助马拉松产业完成转型。2020年,特步为赞助中国内地国际级马拉松赛最多的品牌。
特步在年报中表示,2020年马拉松赛事遭受的打击并未动摇特步赞助大型马拉松及跑步赛事的决心,全年在中国内地共赞助了12场线下马拉松和九场线上赛事,吸引了逾150万名参赛者。2020年特步的广告及推广费用约人民币917.1百万元,占总收入约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