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对于越野跑选手来说,许多装备显然不是必须选择,但这也导致在危急时刻,缺乏相应装备保护。
同时,对于失温的了解和准备不足,也成为了本次事故的一大诱因。在强降雨情况下,如果没有防水措施,身体长期暴露在狂风骤雨中,极易导致失温(热量流失速度大于自身热量补充)。
今年五一期间,秦岭鳌太线再次发生驴友死亡事件,主要原因就是太白山突发强降雪和冰雹,导致诸多驴友暴露在风雪中行走造成大面积失温。
鳌太线上的遇难山友纪念碑
别说鳌太线这种强度的线路,就以重庆本地线路举例。2019年5月,本人和朋友在四面山进行穿越活动,在水口寺附近的峡谷遇到强降雨,全身湿透的情况下发生轻度失温,赶紧返回景区并联系车辆,吹了好一阵暖气才缓和过来。可惜的是,许多在本次事件中突然遭遇变天的跑友并没有这样的撤离条件,缺乏相关装备的他们被困在山上,无疑也是一件相当痛苦和绝望的事情。
第二个需要反思的问题是,主办方的预估和准备不足。对于一条百公里的越野赛事而言,安全保障至为重要。首先是线路的设置,必须以安全性为第一准则。包括其中有没有设置多个下撤点,醒目的路线标志,沿途的补给点分布,以及必要的避难所。
同样以鳌太线为例,如果驴友从鳌山出发,在第一天的盆景园营地和第二天的水窝子营地都有下撤线路,第三天的2800营地也有一条出山路线,只是下山后有涉水路段,需要联系当地村民接应。
法国的阿尔卑斯山脉步道则是户外路线规划设计的正面典型,全程所有路径都有编号,每个岔路口都有方向和时间标识;所有步道每隔一段都有油漆标注的最近的避难所信息,就连一些悬崖上都开凿了避难所。一旦有户外玩家遇到危险,可以及时进行紧急避险。
阿尔卑斯山上的避难所
而从目前媒体报道的情况来看,白银越野跑的路线存在极大的规划问题,许多选手透露在出事路段没有补给点和避难所,尤其是登上3000米海拔山顶的选手,他们面对的是大片裸露的山体。在缺乏遮蔽的情况下,选手们全身暴露在风雨中,进一步加大了失温的程度。
山路难行同时还导致了下撤和救援的困难。不少驴友在发现变天后都选择了下撤,但据生还者介绍,该条线路较为陡峭,经过雨水冲刷后泥泞难行,许多人在下撤途中摔倒受伤,救援人员也因此极大延缓了上山的速度。以及由于受山地影响,该条线路全程有多个信号盲区,也导致众多未持有专业卫星通讯设备的参赛人员与外界失联,进一步加大救援难度。
一言以概之,白银山地马拉松选手遇难事件,既是天有不测风云,也是参赛选手和主办方未能对大自然的狰狞一面缺乏准备导致的悲剧性事件。对于户外运动而言,即使只有万分之一的危险,一旦出事,当事人就是那个"一",不可不慎之又慎。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何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