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无尽前沿法案》背后的无力(2)

2021-05-22 04:09     网易

无论是5G还是新能源,任何一个高科技行业,追根溯源,都需要基础研究支撑。

实际上,这也正是“无尽前沿”这个词的内核所在:《无尽前沿法案》的缘起,是1945年的一份名为《科学:无尽的前沿》的报告,这份报告广受关注,被称为“美国科学政策的开山之作”。

这份报告之后,美国进一步增加了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同时,也促成了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成立和美国科技水平的提升。

曾就职于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现任清华大学苏世民学院院长的薛澜告诉谭主:

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关键因素——开放性,它是科学研究保持高水平的一个基本必要条件。而现在,为了遏制中国,美国却开始选择封闭。

《无尽前沿法案》的第303条,格外引人注目——禁止联邦科学机构的所有成员加入外国政府人才招聘项目。

▲《无尽前沿法案》第三章“研究安全”的目录

要知道,美国的613名科学院院士中,有141名是国外引进人才,美国大学培养的科学与工程博士,有约三分之一,都是外国人。

切断这种联系,对于美国而言,无疑是“自断臂膀”。但实际上,相关行动早在2018年就已经开展。当年,美国司法部发起“中国行动计划”,对华人科学家群体进行大规模清查。

去年10月,谭主见了浙江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吴息凤,她就是这一行动的受害者。

吴息凤曾就职于美国MD安德森癌症中心,这是美国最大、排名最为靠前的癌症中心,同中国也有多年的合作历史。但在2018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对吴息凤提出了两项指控:没有披露所有外国合作者的姓名以及机构、没有完全披露在外国的有偿工作。

尽管最终的调查结果表明,吴息凤没有任何问题。但她还是被停薪留职。《科学》杂志的报道显示,从2018年8月到2020年,有多达54名学者因调查而遭开除或主动提出辞职,其中绝大多数为外籍学者。

这样“莫须有”的案例,在过去两年多时间里,不断增多。而《无尽前沿法案》,又在立法层面,将这种阻断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法案规定,只要涉及中国资助项目的研究人员,就将被禁止担任联邦新研究项目的主要研究员,也不能从其隶属机构的任何联邦资助项目中受益。

研究人员,被迫进行“二选一”的抉择。但美国政客的做法,有利于美国吗?

上周末,谭主参加了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的“2021中美公共外交论坛”。会上,耶鲁大学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濮德培分享了自己的观点:现在美国对于中国的排斥是最不明智的决定之一,在一定程度上是“南辕北辙”,偏离了预期的目标。

薛澜院长也参加了这场会,会上,他主动提到了美国最近出台的一系列法案。他告诉谭主:

《无尽前沿法案》最大的问题就在于预设了一个错误的前提假设——中国的发展,对美国社会不利。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