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为何会“天子守国门”,而不效仿汉朝“虽远必诛”(3)

2021-09-15 07:39     360kuai

其三,无利可求。日本对大明无礼,朱元璋说了一番话,"得其地不足耕、得其民不足使",便放弃了对日本的征讨。朱元璋看出征讨日本的结果,不过是徒耗钱粮、徒流将士鲜血而已。我国在历史上是农业国,而从宜耕地区来看,大明的疆域在当时已达到一种极限。再对外开拓,也难以经营,而以当时的开发条件,那些"化外之地"纯属是无用之地。故而,朱元璋制定了较为收敛的对外政策。

可以说,在当时的背景条件之下,朱元璋的政策更为实际。秦皇汉武的功绩,在今人看来,或令人振奋,但很少有人真正意识到这背后的惨痛。

在汉武帝即位之前,大汉王朝处於"文景之治"的鼎盛时期,据《汉书·食货志》载:"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此即成语"贯朽粟陈"的由来,而文景之治也是我国帝制时代的第一个盛世。而到汉武帝在位后期,却是"海内虚耗,户口减半"的惨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