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王朝到了后期,为何不再主动出击游牧民族?(2)

2022-10-08 07:19  360kuai

03.王朝中后期,国内问题重重,无暇顾及境外游牧骑兵

土地兼并,不仅影响帝国之军事,财政、民政、治安等问题也随之而来,这是中原王朝无法摆脱之"历史循环"。王朝中后期,国内问题众多,皇帝为此焦头烂额,寝食难安,境外游牧骑兵问题能缓则缓,实在无心应付。腐败问题、土地兼并问题,都是王朝中后期农民运动兴起之重要原因。没了土地,还要承受地方官员残酷剥削,处在死亡线边缘的贫苦大众纷纷揭竿而起,用武力反抗封建专制统治,以捍卫生存权利。除农民起义问题,帝国还要应对政权内部权力斗争:君权与相权、臣权之斗争。君主想要独裁,一人操控天下,而以丞相为代表的官僚团体则起来抗争;他们希望皇帝能按照规则办事,遵守秩序,做"贤明君主",效防尧、舜、禹。此外,帝国官僚集团内部"朋党"之争更加激烈,彼此相互倾轧、攻击,许多重大政策无法达成一致。此类问题,明朝最多,因此而亡。

04.战争成本高昂,脆弱的财政不堪重负,帝国不会以国运做赌注

主动深入大漠征讨北方游牧骑兵,是许多大帝、名将之夙愿,"封狼居胥,勒石燕然"是无数热血男儿毕生之最大追求。但是,"一将功成万骨枯",战争之高昂成本,让许多小农家庭破产,从而影响帝国财政、兵源之稳定,并最终葬送了帝国。主动征讨游牧骑兵之成本究竟有多高呢?汉武帝凭借"文景之治"积累下来之财富连番出征塞北,追着匈奴一顿暴打,致使"漠南无王庭",漠北匈奴也被迫西迁,去侵犯日耳曼、哥特、斯拉夫之领地。如此看来,汉武帝很厉害,俨然就是世界级大帝,可代价很大。武帝后期,民怨沸腾,起义频仍,自己也发布"罪己诏",主动承认错误,不再出征匈奴,转而采取和平政策。之所以如此,根源在于帝国以小农经济为支柱,脆弱的小农经济以及财政税收压根无法承受出征漠北之重负。每一次出征,帝国都是多方征发徭役,将国运作为赌注;一旦遭遇不测,帝国将会毁于一旦,这是帝国中期所无法承受的。

综上所述,王朝中后期,北方游牧民族四分五列,彼此之间相互攻伐,对帝国之生存已不构成致命威胁。高昂战争成本之压力下,中原王朝实在没必要将国运作为赌注,主动出征塞北去消灭游牧骑兵,以免帝国内部问题爆发,造成毁灭性灾难。所以,王朝中后期,中原帝国一般都对北方游牧民族采取守势,以最小的成本来确保安全,这是一种智慧。如此,长城之重要性就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