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刘熙曾在《释名·释衣服》一书中写道:曲领在内,所以禁中衣领上横壅颈,其状曲也。意思就是,之所以在衣领处套上"曲领",是为了保持衣服的整齐,因为古人的上衣多为长袍,左一层右一层地穿,难免会在领口处发生堆叠褶皱。而设置一个圆形的"曲领",则可以完美地掩盖这一缺陷,避免皇帝看了心里不舒服,从而降罪。
而"方心曲领"的首次出现,却是在《新唐书·舆服志》中,书中提到,那时的"方心曲领"已经普遍被官员们戴在脖子上。然而,由于唐末时期五代十国的战乱更替,使得"方心曲领"遗失了诸多细节,而且也没有实物留存,到了宋朝的时候,已经没有可以参照的样式,所以宋朝便依据古籍上的记载,再加上自己的理解,设计出了新一代的"方心曲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