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明朝,都不是女真的对手,难道真的是重文轻武引起的吗(2)

2022-08-05 12:59     360kuai

北宋的将门和战争的长期性有很大关系。北宋早期和契丹作战,因而京城河北之将士颇多立功,等到中期,西夏事起,朝廷调拨很多将领入陕西作战,所以可以看到,仁宗西北三战三败时,战死无数将领,而究其籍贯,多为京畿河北之人。而因西北三战三败,西北籍的将领也死伤无数,其家子侄又更投身军旅,所以中期以后,将领显名者,就多西人了。大明的将门其实还行,主要是勋贵二代烂泥扶不上墙。

资格上讲,将门的形成和战争的长期性有关系。但是和北宋那种有意识培养将门不一样,大明的将门形成带有自发性。其实明朝从府县的童生起就对这些将来要走向仕途的候选人做军事训练了。例如乡试可加试射箭,成绩优益的单独造册,即便文采差一点也可以录取。县学每天上午读经史外,下午还得练习刀枪棍棒,这是个人武艺方面的。科举实际也非常重视军事方面,如策问,很多策问的题目就是在考军事谋略。这就是明代文官带兵的基础教育传统。所以明朝才有很多文武双全的官员,并不只是一个兵备道制度。所谓手无缚鸡之力的秀才,那是清朝带来的印象罢了,明朝的秀才会武功。

掌握话语权地位更高放哪里都一样,宋明两朝控制朝廷运转、拥有意识形态解释权的是文臣,严格来说勋戚集团实际地位都没文臣集团高,只是理论地位高而已。另外,也别把卫所军户当农民,农民十五税一,军户产出一半多都得上缴,理论上大明军户制下军户们是既承担兵役义务又承担军费开支,朝廷是不花一文钱养兵的。此外,由于军户制下军官世职是家族世袭的,并且在编成上是"兵农一体"的,战时指挥你的军官,平时农事时也是你的上级,这就造成军户极易沦为军官的免费农奴劳动力,军官可以肆意压榨盘剥军户,军户生存状态要比普通农户凄惨的多。

宋和明两个是不同的制度问题,一个是在总体上不放弃募兵制,但纠偏过度而形成守内虚外的国策;另一个是自耕农经济完蛋了几百年之后还妄想搞一种类似府兵的制度,实际上哪来那么多"良家子"从军,唐朝以后当兵的要么是农民兵、要么就是"贼配军"。制度的建立大多是战争时期或者战争刚结束时期,此时武官掌握话语权--很多文职都是武官担任的,到了和平年代,自然文臣掌握话语权。如果国家一直有战争,武官的实际地位一定不会低。历代莫不如此,只有一个被藩镇割据搞怕了加上自己得位不正的宋朝例外。北宋的将门子弟主要还是在州一级,路一级的都不多,北宋陕西的路也就跟九边的镇差不多大,明朝军二代担任总兵参将还是够格的,这样比起来差别也不大。倒是南宋,中枢和战区的重臣里面恩荫、武职和军事幕僚出身的比重不小,不像北宋那么首重进士了。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