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岁月》
但看似一切没变,一切又好像起了变化。2004年于和伟曾参演电视剧《岁月》,改编自小说《沧浪之水》。在剧中他饰演了一名前期性格善良的机关干部,而后却逐渐成为一个唯命是从、阿谀奉承的“马屁精”。这部戏被积压了五年才播出,也并非于和伟的代表作品,但近些年,他总是不时想起这部剧。那时他刚拍完《历史的天空》,“万古碑”的角色还未闻名于耳,演员前路充满未知。“我当时的状态特别纯粹,没有想任何演戏之外的东西,想市场喜不喜欢,会不会得到什么。那些杂念都没有,就特别好。”
为什么不能再回到那时单纯的状态?这个问题,于和伟一直在思考,却似乎还未寻找到准确答案。
“接受潮流,但不依赖其走红”
如今于和伟也有了全球粉丝后援会,官方认证,粉丝将近2万人。其中部分人称呼于和伟为“于老师”,也有一些亲切地叫他“哥哥”。粉丝们每天会在微博超话签到,为于和伟的新剧自发剪辑、应援、宣传。
当粉丝的狂欢在“戏骨”圈掀起波澜,市场似乎又高悬起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实际上,于和伟在社交媒体上的属性,始终像从庄重、严肃、认真的荧屏角色中,纵身一跃至东北的烟火生活,语言轻松逗趣,“搞事业”“人设”“灯牌”“偶像包袱”等流行词汇信手拈来;偶尔会转发下自己蹦迪的鬼畜短视频,还自我调侃“想拍偶像剧”。当于和伟与年轻人的距离在调侃中逐渐缩短,其角色中的澎湃激情与喜感,也逐渐被观众定义为于和伟赋予的独特表演气质。
人物摄影/新京报记者郭延冰
在于和伟看来,他的性格或许和原生家庭相关。出生于辽宁抚顺的一个大家庭,家里有九个兄弟姐妹,他年龄最小。于和伟爸爸早年去世,妈妈虽不识字,但却是个天生幽默的老太太,时时刻刻都很开心,讲个笑话百分百能把别人逗笑。所有孩子都受到妈妈的影响,喜欢活泼热情的处世方式。“工作中我可能会追求完美,但生活中我不喜欢给别人愁眉苦脸的东西。”他很喜欢和年轻人合作交流,希望自己至少不要落伍于时代。
他欣然尊重一切自己不曾理解的文化,甚至每天都在更新自己对世界的认知。“都说老了不好改变,我反倒觉得老了通达了之后,很好改变。年轻人(不好改变)是因为不自信,他们怕丢掉了坚持的东西,就一无所有了。我很理解年轻人,所以我要去看看他们是怎么想的。”
但于和伟也有自己的执拗。前段时间在某次直播中,网友曾提问“于老师,您知道您在短视频平台‘跳’好几个月了吗?对此您怎么看?”
于和伟笑着说,挺好的。但几乎同时他回答“还好,我有作品。”
“如果你没有作品了,光靠这个去蹦跶,那你要小心了。有些人不一定(有焦虑感),我只能说对于我来说,不行。我绝不会依赖这个东西。可以玩,但不要丢掉本。”
新京报资深记者张赫
首席摄影记者郭延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