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涓在孙膑脸上刺字,挖其膝盖骨,孙膑复仇的时候到底有多狠?(3)

2024-03-22 11:22     360kuai

不过,随着交战地区由平原扩展到了山地、河川以及湖沼乃至海上,作战的类型亦由车战为主发展到了车战、步战、水战、骑战四者兼有的状态。如此一来,传统的三军对阵、成列而鼓、正面交锋、一决胜负的堂堂之阵随之发展成了大规模的佯动、佯攻、突击、奇袭、迂回、包抄、伏击等各种形式参杂的机动野战。总而言之:具体的作战时间、地点和方式都变幻莫测,只有自己心中有数,而尽量使敌人一无所知。在齐军救赵之战中,孙膑的指挥就完美地做到了这一点。

首先,孙膑建议主将田忌先耐心等待,等赵魏两国鏖战至疲倦。与此同时,为了让庞涓放松警惕,他又让田忌派了一支部队攻击魏城平陵。平陵位于宋、卫之间,地处魏都大梁以东,城坚池深不易攻取。齐军在此地损兵折将,最后又被魏军击溃。庞涓闻听战况,确信魏国留守兵团足可抵御齐军,遂尽起精锐攻击邯郸。不久,庞涓攻克邯郸,但部队的消耗、损失和疲惫皆已到极点,齐军决战歼敌的时机已经到来,但齐军不能自行北上邯郸对敌,这样会给庞涓以喘息和休息的时间。那么,如何调动庞涓呢?孙膑建议田忌派出一支精锐车兵奔袭大梁。

其实,以这支部队的实力,不能撼动大梁分毫,他们的任务主要是恐吓魏惠王,促使其急令庞涓回援。君命不可违,庞涓也不敢违。于是,他只能抛弃辎重,选拔精兵连夜返回。可以想象,魏军由于长期攻赵,其精神压力已经接近崩溃;再加上轻车简从造成的给养不足,当这支长途跋涉的疲惫之军抵达桂陵战场时,基本上丧失了斗志。结果,庞涓被生擒,齐军取得了大胜。

可是,这场被史学家称为"围魏救赵"的经典战役并没有耗光魏国雄厚的家底。史料记载,此战之后,魏国经过11年的休养生息又重新聚集起了一支数量和质量都很可观的军队,并于352年的襄陵之役中将齐、宋、卫三国联军杀得大败。齐威王见魏国实力犹存,遂请楚国出面调停,并送回了庞涓以示诚意。此时,魏国正遭受秦国的攻击,也需要暂停东方战事。公元前350年,魏军主力返回河西,向秦军发动了猛烈攻势。秦孝公一看形势有变,赶紧派商鞅出使魏国,主动归还了河西土地。就在会晤时,商鞅迎合魏惠王的野心,鼓动其加冕称王。于是在公元前344年,志得意满的魏惠王遂召集了一众小国举行了逢泽之会。大会过后,魏惠王越想越气,齐、楚不来参加倒能理解,毕竟这两个都是老牌大国。但历来唯魏国之命是从的韩国也敢公然抵制,简直令人气恼。不久,魏惠王即命庞涓带兵对韩国发动了惩罚之战。韩军五战五败,只得向齐国求援。

和上次救赵一样,齐军这次答应的也很干脆。这一次,孙膑还是军师,制定的对敌战术也和上次如出一辙。所不同的是,这一次齐军打得很认真,险些攻破了大梁城防。庞涓不敢怠慢,赶紧带兵回援。韩都新郑至大梁的直线距离约为60公里,魏武卒一个冲锋便可赶到。孙膑估计魏军将至,遂命齐军撤围。为诱使齐军坚持不懈的追击,孙膑将十万人用的军灶在三日内缩减到了三万,给庞涓造成了一种齐军士卒不断溃逃的假象。那么庞涓还会不会上当呢?因为这次魏军的统帅是太子申,庞涓只是大将,所以有人提出了这么一种观点:庞涓主张小心谨慎地尾随,但毫无军事经验的太子申唯恐齐军溜掉,便以权压人迫使庞涓大踏步向前追击。总而言之,魏军又上了孙膑的当。在一个叫马陵道的大峡谷内,齐军再次伏击了魏军。

史料记载,齐军在马陵峡谷两旁的高山上,依据地形布置了一万多支强弩。这种武器力道大、射程远、准确度极高,是先秦时代打伏击的首选武器。为了准确捕捉庞涓位置,孙膑还利用魏军的好奇心,砍光了马陵谷中的多数树木,仅留了一棵没有树皮的树干,并在上面刻了"庞涓死于此树下"七个大字。果然,按照孙膑的估算,魏军真的于傍晚时分抵达了马陵道。结果,当庞涓亲自举着火把走向树干时,齐军万箭齐发,当即将庞涓射成重伤。庞涓自知无路可逃,遂拔刀自刎。和他一起魂归地府的,还有惠王苦心编练的十万精锐。从此,魏国一蹶不振。

参考资料:《史记》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