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不平等的起源:来到那里之前,“没有人是白人”

2021-02-19 10:21     新京报

“来到美国之前,没有人是白人”,詹姆斯·鲍德温的这句话将我们带回到新大陆被发现之前的陌生世界。在那里,白人不是白人,而是捷克人、匈牙利人、波兰人。黑人也不是黑人,而是伊博人、约鲁巴人、埃维人。

那么,肤色、外貌等生理特征何以成为日后区分彼此、隔离彼此的标准?在以肤色为身份区隔的美国社会历史中,一群人为何能凌驾于另一群人之上?在种族与种姓交织的美国社会历史中,非裔美国人为何长期遭遇非人化对待?在《美国不平等的起源》中,威尔克森为我们打捞起隐藏在种族主义表象背后的种姓等级制度。

她指出,在美国,种姓是不可见的力量,而种族是它的可见媒介。种姓制度作为人为的构造物,是对个人价值的固定和排序,规定了一个群体生而优越,而其他群体天生劣等。也是如此,在种姓的制度框架之内,非裔美国人可以成为社会的中产阶层,却始终无法摆脱黑人身份。

下文经出版社授权摘编自《美国不平等的起源》。较原文有删减,小标题为编者所取。

美国不平等的起源:来到那里之前,“没有人是白人”

《美国不平等的起源》,[美]伊莎贝尔·威尔克森著,姚向辉/顾冰珂译,浦睿文化·湖南文艺出版社,2021年1月。

对“纯洁性”的狂热

种姓的第四根支柱的基石是对支配种姓的纯洁性的狂热,和对被定为低于它的其他种姓的“污染”的恐惧。几个世纪以来,支配种姓采取了极端措施来保护其神圣性不受从属种姓的“玷污”。印度、美国和短命但骇人的纳粹政权,在各自种姓制度的巅峰时期,都把对于保持种姓纯洁性的狂热拔高到了堪称荒谬的高度。

在印度的一些地区,最低种姓的成员在公共场所行走时必须与高种姓的所有人保持一定步数的距离——距离在12步到69步之间,具体取决于另一方的种姓。他们必须戴铃铛,提醒高于他们的种姓的人们,以免他们的存在污染了后者。在马拉塔地区,最低种姓的成员必须“拖一根带刺的树枝,擦掉他的脚印”。假如有婆罗门经过,他必须匍匐在地,这样他“污秽的影子就不会玷污神圣的婆罗门”了。

触碰甚至接近不可接触者触碰过的东西,对上等种姓来说是一种污染,高种姓的成员在遭遇如此“不幸”后必须举行净化仪式。他们可以立刻在流水里沐浴,也可以用调息法配合冥想,从而去除自己身上的“污染物”。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