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枣树、车辙……《觉醒年代》五大隐喻细节丨揭秘(2)

2021-02-04 12:47  新京报

长城、枣树、车辙……《觉醒年代》五大隐喻细节丨揭秘

金鱼镜头。

张永新认为,这些“隐喻”背后的含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创作者并不便于将其讲的太透,“它仅仅代表我个人心中的某个意象。我倒是非常希望观众朋友看的时候,能够有更多元的解释。”

细节关键词2:车辙

一队骆驼商队与两个清朝女人擦肩而过。而后独轮车、双轮车接连走过城门,但双轮车似乎并不适应道路上的单轮车辙,只能被翘着推过去。这是《觉醒年代》的开篇,也是该剧第一次出现“车辙”。

“车辙”在《觉醒年代》中是一个带有高度隐喻和象征性的细节逻辑。自2000多年前秦始皇统一文字、度量衡和车辙,那时中国的车辙就已经被框定下来,包括尺寸按秦尺多长,2000多年也一直没有太大改变。但直到剧中故事发生的1915年,西方已经进入工业革命时代,船坚炮利,坦克、蒸汽机、胶皮轮子、履带都已经被广泛应用,但中国,还在用车辙。

剧中,骆驼商队、老百姓的车、北洋军阀的士兵马队的马蹄子,都要从车辙上踩踏过去,甚至张勋复辟时扔下来的黄龙旗也落在了车辙上。在张永新看来,这些视觉上的符号所形成的隐喻,是不言而喻的。

为了尽可能多且真实地展现“车辙”逻辑,《觉醒年代》的美术部门专门做了75米长的大车辙,由工作人员扛着,随时跟着剧情铺在路面上,铺在镜头前。张永新试图在这样的一部作品中,拓展戏剧的视听语言,把剧本所希望表达的内容,用一种艺术且合适的方式呈现出来。“我们不知道最终结果是什么样的,只是渴望观众朋友能够看到这些我们所谓的心血所在,让这些点点滴滴的视觉符号,能够帮助大家在接受这个故事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其他一些信息,那就是我们最大的成就感。”张永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