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雍正之后的乾隆,嘉庆乃至同治年间,防火消防治理都未曾放松。即使到了光绪年间,内忧外患之时,光绪也对防火不敢松懈。
光绪十四年,贞度门前毡房起火,烧毁太和殿前宫二十七楹。光绪认为,这是防火班"日久废弛,器具年久失修"所致。一方面对防火班进行了全面整顿,还换上了较为先进的灭火器材,派人专门训练消防队,使救火班逐渐专业化,加强了消防水源的管理。
据《大清会典》记载,紫禁城内曾有腹大口收的铜、铁水缸308尊。在宫殿前设置的这些大水缸,称之为门海、吉祥缸、太平缸,每尊可贮水3000多升。
清朝的机桶(火龙)在当时是十分先进的救火器具,也是消防车的雏形。
至清朝光绪年间,消防器材装备发展为用人力扛拉的木制抬龙,以及吊桶、铜锣、大纛旗和各小旗(大、小旗均用蓝底白字)、梯子(竹制)、警铃、挠钩、刀锯、斧凿、杠索、灯笼、号衣、号帽、防火背心等。
水火无情,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对于防火措施,古代皇室也是下了不少功夫。明朝的一句"天干物燥,小心火烛"更是流传千年无人不知,可是火灾并未能真正杜绝,希望每个人都养成了良好的用火习惯,铭记心头,避免悲剧的一次次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