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官服的最大特点就是补子。补子起源于唐代武则天时期的"袄子锦",不同纹样的织锦赐给不同等级的大臣。朱元璋登基之后的第二年颁布诏书,朝堂上文武百官的服饰仿照唐宋官服的规矩,从袍服、帽子、配饰上都能体现出品级差异。
为了让品级标志更加明显,就在袍服上加上了补子。补子位于袍服的前胸和后背处,用金线加五彩丝线刺绣而成。有补子的袍服被称为"补服",这样一来,一看见补子就知道对方的品级了。到了洪武26年,对补服的图案有了明确规定。至此,明代的官员无论文武职务,无论官职大小,都有了补服。
补子的图案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皇亲国戚、公侯伯子爵,他们使用的补子图案是传说中的瑞兽麒麟和白泽。传说麒麟出没处一定会有好事情发生,后来麒麟有了更多的含义。比如才华出众、德才兼备的人也可以用麒麟来形容。白泽被称为上古时期五大神兽之一。白泽能够口吐人言,知道天下一切的事情。白泽在神话传说中的地位要比麒麟高。用这样的补子图案,也是为了显示权贵们高人一等的身份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