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原创火器,威力惊人,一枪发出,八伤一死(4)

2021-09-02 12:57     360kuai

▲2006年的《南国今报》中曾有报道,广西柳州市柳城县东泉锁雷塘村村民偶然发现一支火帽击发式前装抬枪,枪管上刻"民国十年联益工厂造"的字样,并带有编号。

抬枪属于中国原创,又是各部门皆有制造的制式武器,故而品种略显繁杂,有各种规格的前装滑膛和线膛抬枪及林明敦边针、黎意、毛瑟、七响和五子等后膛抬枪,如江南制造局中所造抬枪,口径15.9毫米,枪全长2445毫米,全重13.2公斤,铅子重231克,是为边针后膛抬枪。而山西机器局、湖南机器局、陕西机器局等部门中所造的抬枪,在口径、枪长、铅弹的重量和形制上都不尽相同。

至公元1905年时,制造抬枪的部门有江南、金陵、四川、天津、河南、山西、湖南、福建、陕西、云南、兰州、广东、吉林等机器局和湖北枪炮厂。其中,除金陵、四川、北洋、湖南四个机器局的总产量分别皆在一千支以上外,其余各局产量仅数支到数百支。

▲抬枪虽然射程比一般步枪远,几可达两千到四千米,但这份距离,正是最容易被火炮的攻击压制的距离,故此在战场上如遇火炮,则威力大减。

抬枪的使用一直延续至民国时期,但由于其操作麻烦,即便攻击性能优越,但作战效果却不算优秀,毕竟两人操纵,容易误伤,也令机动力缓慢。故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抬枪不再应用于军队,只有一些地方上的小型兵工厂仍在生产。

后至抗日战争,抬枪这一武器又再一次焕发光彩。当时河北白洋淀地区猎户、义勇所组成的抗日游击队,因军资匮乏,遂将猎雁用的"大抬杆(抬枪)"作为武器和日军交战。通过将抬枪成排地固定在船上来发挥最大火力,成功伏击日军水上机动船,一举打下日伪军的嚣张气焰,这支队伍,即是如今著名的白洋淀"雁翎队"。他们之所以被称为"雁翎队",就是因为他们所使用的"大抬杆"需要以火门引发射击,一旦潮湿即无法使用。为应对这个缺陷,他们便用雁翎插在抬枪火门上防水,自此以后,这一支手持雁翎抬枪的队伍,就成为白洋淀上令日寇闻风丧胆的"雁翎队",抬枪这类武器也自此发挥出最后的辉煌。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