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615 年(大业十一年),"十一年,来朝于东都。其年,车架避暑汾阳宫,八月,始毕率其种落入寇,围帝于雁门。"始毕可汗发兵反隋,北方草原战事又起,少数民族与中原地区又一次陷入生灵涂炭、民不聊生的境地。这一次,隋炀帝被突厥困在雁门。这时的隋朝已经四面受敌了,隋炀帝的暴政导致了农民起义,还有贵族的反叛,隋已经无法与突厥一较高低了。关键时候,还是始毕可汗的可贺敦-义成公主帮忙才解围。隋炀帝遭遇此事,感慨的说道:"向使长孙晟在,不令匈奴至此。"
这是在长孙晟已经去世之后发生的事情,隋炀帝的这句话既是对长孙晟的想念,对长孙晟提出的治理突厥的政策的想念。倘若长孙晟还在,一定不会发生这等事件;也是对长孙晟功绩的肯定,对长孙晟提出的政策的肯定。从皇帝嘴里亲口说出,可以说是对长孙晟最高的褒奖。长孙晟毕其一生精力用自己的智力与计谋,成功使隋朝与突厥保持良好的关系,隋朝北境之安宁。
有隋一代,对经略与发展突厥关系,长孙晟是第一人。他提出的"远交近攻离强合弱"策略,成为隋文帝处理突厥边患的基本策略。他实施的策略使突厥内部分裂,大小可汗互相猜疑,最终瓦解了强大的突厥。并且扶植启民可汗,作为隋朝的地方政权一样对待,启民可汗也是终其一生来维护突厥部与隋朝的关系。启民归顺的诚心显而易见。这些都是长孙晟的功劳,长孙晟是隋朝划时代的人物,将远交近攻离强合弱这一策略结合隋朝的实际情况,运用发挥到极致,他为隋朝治理突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史称:"好奇计,务功名。贞观中,追赠司空、上柱国、齐国公,谥曰献"。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开始了与突厥的往来,突厥是中国古代北方的游牧民族,往来的方式为弱时归降强时来叛。所以直到隋朝,突厥都是边疆一个较为棘手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