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朝,没有系统学过外语的人,如何与外国人交流?(2)

2021-08-30 17:12     360kuai

答案很简单,无非就是无师自通。其实人类的学习能力很强的,无论古今,如果置身于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那么人的本能就会促使着大脑学习陌生环境中、陌生人群的语言习惯和生活习惯。这些译语人大部分都是来自边境的一些商人。

由于唐代的开放政策,对边境的物资交易不严加限制,所以边境地区产生了很多的商贾。这些商贾也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外语,但是为了生计和贸易,在长久以来的经验积累中,就逐渐学习了又一门外语。他们不仅熟知外国人的语言,还十分清楚外国人的一些生活习惯和社会习俗。朝廷有时候就会从边境募集这样的译语人,来为朝廷的一些外交场合充当翻译。

同样的道理,不仅是一些边境商贾,在开放的唐朝,也有许多本邦人去了外国定居。在外国定居已久的本邦人,会比那些游走在边境的商贾更加了解外国人的语言和生活环境。这些人因为各种原因久居外邦后,偶有重新返回故乡的经历,这个时候,久居外邦的本邦人就很有可能成为译语人其中的一员。

所以基本上人类还是凭借本能去开辟翻译官的先河,不然的话,那些复杂的经书、记载外语的书籍,都是从哪里来的呢?必定有人开创先河,承担了传递文化和信息的使命,才有了不同文化之间相互交融的今天。当时的那些人们也是一步步在陌生的环境中摸索、积累经验,最后精通了双语。在担任译语人或者其他职位的同时,就有精通外语的人把他们所学的知识编纂成书籍,一直流传下去,以供后人的学习和使用。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