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因缺乏名将而被忽视的兴势之战(2)

2024-04-14 10:22     360kuai

由于兵力严重不足,蜀军在防御时不得不采用虚张声势的做法,"多张旗帜,弥亘百余里"。王平所率领的"后拒"数量少得可怜,如果魏军从兴势前线分出部分兵力改走不远处的子午道进入汉中,身为都督的王平只能带领千人赶赴援救。好在狭曲陡峭的傥骆道帮了蜀军的大忙,如曹丕当年所说,"汉中地形实为险固,四岳三涂皆不及也""一夫挥戟,千人不得过"。魏国大军入骆谷数百里,成了一字长蛇阵,兵力上的优势得不到发挥。而处于劣势的蜀军不但凭险据守,有地利之便,其军中由南中少数民族组成的"无当飞军"更是骁勇异常,这支部队人人身着铁甲,翻山越岭如履平地,最擅长的是夜袭,装备的是涂有毒箭头的连弩和钢刀。当此之下,魏军"进不获战,攻之不下",陷入被动境地。王平的坚守为蜀军主力的到来赢得了宝贵的时间。闰三月,后主刘禅下令费祎率军救援汉中。但涪县与汉中距离过远,相隔几乎近千里,按汉代军队每日行程,"轻(装)行五十里,重(装)行三十里",加上蜀道险阻,行军艰难,援军赶到汉中已是4月的事情,距离魏军入侵几乎已过去两个月了。

这场战役不为后世所注意,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名将"效应。整场战役不但与前三国时期将星云集的赤壁之战不可同日而语,甚至连后三国时期有名的人物如司马懿、姜维等人也都置身事外。在参战将领中,名气最响的恐怕是日后路人皆知其心的司马昭了,然而,其时此人不过是曹爽麾下一名普通的"征蜀将军"。于是,相比同时期的其他战役,很多作家较少着墨此战,甚至忽略了此战。但是,这场兴势防御战的意义却绝非如此无足轻重,明朝战略家刘基在其著作《百战奇略》中,将此战列为"退战"的经典战例:一旦敌军占有绝对地理优势,你已难以继续战斗,唯一可行的选择就是迅速撤退。很大程度上,兴势防御战是三国时期最重要也最被低估的战役之一。一方面,曹爽首次用兵即遭到惨败,使其威望和影响力骤跌,为5年后他在与司马懿的权力争斗中最终倒台埋下伏笔。而接连3次攻伐汉中的失败(219年曹操败于刘备、230年曹真与司马懿败于诸葛亮,244年曹爽败于王平与费祎),令魏国内部对伐蜀产生畏惧心理,当20年后司马昭决议伐蜀之时,举朝大臣竟然只有钟会一人赞成,连在前线与姜维交战多年的宿将邓艾居然也觉得蜀汉无隙可趁,反对攻蜀。其时,地跨整个北中国的曹魏竟然畏惧仅有益州之地的蜀汉如虎,着实令人大跌眼镜。

另一方面,兴势防御战的情况表明,蜀汉兵力的战略部署存在缺陷,即汉中前线与后方援军的驻地距离太远,遇有急难赴救要耗费较多时日。为此,费祎代蒋琬主政后,立即将蜀军主力移驻涪县东北数百里的汉寿(今四川广元昭化北)。这里可依托西汉水(嘉陵江)运输之便,与汉中的距离也被缩短了一半,能更加迅速地支援前方,不失为攻守兼备的妙手。而姜维继费祎统率蜀军之后,却错误地总结了兴势之战的经验,认为固守秦岭外围,"适可御敌,不获大利",决定放弃汉中外围,收缩防守,撤消了外围的大部分据点,将蜀汉军队集中到汉、乐二城(恰是兴势之战时王平反对的意见),企图以此来诱使敌军重兵进入汉中盆地,待其乏粮撤退时再行反攻,全歼来寇。结果,姜维的决定铸成大错,待到钟会伐蜀时,魏军轻易地进入汉中平原,攻破阳安关(阳平关在蜀汉后期又名阳安关),引起蜀汉北部防御体系的全线崩溃,在3个月内蜀汉便土崩瓦解宣告灭亡。这恰恰从正反两面证明,在兴势之战中作出正确决策的王平,堪称延续蜀汉国祚廿年的大功臣。而作为名将形象的王平与这场兴势防御战一样,却早已湮没在历史之中。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