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人活生命, 西晋的封王出镇(4)

2021-10-02 13:39     360kuai

西汉是典型的守内虚外,主动放弃远藩治权,却强化中央辖区集权,以国力压制封藩。西晋却则走了一条看似加强皇族宗室,实则守外虚内的相反制衡思路。这与魏晋一系政权,独特的发展与建国进程有关。曹操最早的起家之地是兖州,后来向颍豫发展,并将献帝迎入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最终,在与袁绍河北决战之后得到河北,称王后随即将魏国的腹地基盘定在河北,着力营建邺城为魏王都,作为自己的根据地。曹丕建立魏朝后,又定都洛阳,为西晋所继承。至此,加上与洛阳唇齿相依的西部关中,西晋洛阳必须兼顾的方向至少有三面:关中-河东,邺城-河北,颖川-豫州。西晋是以紧邻居中都城的这三个板块为洛阳屏障,外围为地方,扼此三方都督区以守京畿,将以洛阳为中心连带此三大板块,都视作帝国掌控的中心区域。

从政治制衡上来说,晋武帝主要是依靠做大宗族实力来应对士族力量。士族垄断文官系统的入仕渠道。封王则在太康分封后则垄断了地方兵权。在晋武帝年间,镇兵拱卫洛阳,两方相安。但从内在逻辑来讲,宗室瓜分了地方兵权,其实觊觎中央。士族的家族利益则也在地方。这一制衡思路没有固本中央。无腹地的"点型"洛阳中央,反而成了无力量布局的盲点所在。

6、制度结果:八王之乱,中原虚耗

西晋中心区域分散化的军力布局,是在中心区内部形成了实封,比实封远藩要更可怕。方向截然不通的三方俱守,如同洛阳无法聚焦任何一方为中央腹地。对军镇的多向分权,实则是孤立洛阳为一点,将都城的战略安全寄予多方势力,形成了帝国中心区域内的强枝弱干形势。这种内外制衡效果,事与愿违。所以,八王之乱最先起自中央,然后多方掌握镇兵的封王再借机反复冲击中央。拱卫洛阳的三大都督区,成了乱源所在,长安、邺城、许昌三镇,也在拉锯战中俱被蹂躏。都城洛阳,则被各方势力在政治上东拉西扯,皇权被反复架空控制。